郝瑞生 徐英杰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摘要:本文通过对实践项目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生活组团从整体理念、功能空间、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设计总结,得出高校学生生活组团的设计原则,以期为今后相关设计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生活组团,规划设计
高校学生生活组团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整体规划的完善与延伸,又具有其独特的居住建筑属性。应本着对校园整体规划的尊重与服从,基于校园生活各要素的关联与作用特性,使设计在功能布局、空间形态、环境营造等方面融合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营造出以人为本,适应当代大学生生活特点的学生生活社区。
项目位于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新校区内,是学校近年来建设规模最大的校园生活建筑群,旨在缓解因扩招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同时也肩负着改善校园生活环境,在整体布局方面,本项目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的两个地块,地块一处在已充分发展的校园建成区,周围宿舍楼林立;地块二处于校园新建区,周边已规划完成教学组团等重要建筑节点。
如何使地块一建筑与周边既有建筑协调共处,如何使地块二建筑与规划教学组团延续共生,并且如何处理项目本身地块一与地块二的设计自洽性,是本项目的设计难点之一。
项目遵循校园现有轴线关系,通过“院落”理念 有效织补校园建成区和新建区,合理把两个割裂地块的设计难点转换为项目的独有特点和设计亮点。地块一建筑围合院落向内部既有建筑群开放,建筑尺度也与周边一致,成为周边建筑空间体量的自然延续生长;地块二学生公寓位于用地南北两端,遵循南侧规划教学组团的南北轴线关系,同时呼应校园东西景观视线,形成东西南北对称式的合院布局。
为此,本项目提出“围合院落”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筑组团式布局,强调“围而不合”的规划概念。既满足内部功能联系便捷,又形成完整的生活组团周边界面,同时各类建筑围合出中部集中公共运动空间,有效解决功能、流线和空间的矛盾。同时,东西南北对称式的合院布局,建筑足球场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被围合于场地内部,食堂位于用地中间东西向轴线上,西侧可以远眺湖景,东侧可以欣赏球赛,形成东西通透的视觉通道。在校园湖面中心看建成的地块二宿舍组团,形成明显的沿湖景观轴线,延续校园横向肌理。
作为一个十万余平米是生活组团,需有效解决步行学生住宿流、步行学生餐饮留、学生自行车流,教职工餐饮流,食堂后勤流,以及教师机动车流等众多流线组织;众多流线的上下学瞬时峰值也需要合理安排,并且尽量减少流线对公共空间的干扰,是本项目交通组织的难点。项目采用了立体人车分流设计,汽车进入场地出入口后直接驶入地库,组团内部地面为步行交通流线,人员从地面进入建筑,做到合院内外人车分流,形成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分层通行的交通组织格局。
本项目尊重周边既有宿舍建筑色彩,对校园主色调分析提取,并结合本项目中建筑体块重新比例划分,色彩整合,在整体延续校园色彩基础上突出自身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将建筑体量分割为内外两层体块,外围体块与教学组团毗邻,因此立面分割形式与教学组团立面呼应,为竖向细条窗,立面效果完整统一,窗户底部结合百叶遮挡空调室外机;内侧体块立面效果为白色外框内衬红色线条,窗户轻盈通透。
在空间功能方面,如何破解高校传统宿舍建筑功能至上、空间单一的通病,如何满足功能需求同时打造更多适宜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性空间,是本项目在设计之初就不断推敲考虑的难点之一。在设计中,半下沉的地下自行车库、架空连廊、室外体育场、地面景观共同构成了设计的立体开放空间,打破原有校园单一的围墙界面,成为具有功能和欢迎姿态的积极校园城市界面。对于宿舍楼平面,在每个标准层北侧区域将一跨空间打开,形成学生活动区域,同时将部分楼板掏空,形成上下贯通的流动空间,满足每层学生共享交流的生活需求。在宿舍楼标准层的北侧区域,将一跨空间打开,形成学生活动区域,同时将部分楼板掏空,形成上下贯通的流动空间。
本项目为高校学生生活组团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启示,从整体理念、功能空间、交通组织等方面,总结起来应当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尊重与完善校园整体规划
强调校园功能的合理性,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创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校园。组团规划应以校园整体规划为蓝本,阐发设计思维,本着与校园规划结合的前提与原则,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园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目标,注重居住建筑的功能需求。
2.生活组团建筑空间应与环境渗透融合
设计应注重建筑群组的合理整合,与建筑群组的秩序感,应设计能够满足群体活动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注重空间的趣味性,建筑外形设计准确表达了对周围城市肌理、校园整体风格的理解,体现校园建筑的逻辑性,强调其校园居住建筑属性,建筑形态与内部功能相适应,强调建筑组团外部空间的层次感和虚实对比,塑造出群体建筑空间的独特性。
3.生活化的社区感与开放性
为保障生活组团所容纳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社区化的学生服务设施设计十分必要。包括学生日常所需的洗衣房、超市、通信服务、理发、文印等必需的生活服务场所,使学生能够以最短的出行距离享受到最为便捷的生活服务,实现了校园生活社区的集合存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