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壮壮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 200000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历史的进程中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对于公共建筑物的功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一功能而是寄予了符合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需求。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已成为当今社会一项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的社会工作。设计人员如何利用专业特长在设计全过程对既有公共建筑物进行高效改造,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再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资源,造福于民成了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项严峻考验。本文通过详细案例及笔者在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列举了在不同情况下建筑设计人员如何在设计全过程中发挥专业技能,做好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工作。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物;改造;建筑设计;全过程;专业技能;实例分析;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让城市老城区中一大批建于80、90年代的建筑物功能需求满足不了当今社会需求,此部分建筑使用年限还有很长时间,拆除重建成本过高也造成了浪费,劳民伤财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对于既有公共建筑物进行扩建或者功能改造使其焕然一新,满足当代社会对于公共建筑物的功能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造福于民打造新时代的“新建筑”。通过改造手法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城市老城区既有建筑发展的趋势,也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必然选择。
1 既有公共建筑物改造项目特点
既有公共建筑物改造主要指针对已建成的建筑物进行局部或整体改造使其获得新的符合使用需求的功能的过程。由于业主更换、功能改变或者城市风貌统一等多种主观或者客观因素导致既有建筑物需进行改变的过程,此过程分为局部跟整体两类,对于建筑外观不做大的变化仅对于内部部分或全部功能改造,或内部功能不做大的变动仅对建筑物外观进行改造可视为局部改造。
2 既有公共建筑物改造项目的难点
2.1 建筑建成年代久远,新旧技术标准发生变化
既有公共建筑物一般建成已有一段时间,例如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已建成30余年,此类公共建筑在当时采用的先进技术随着时代发展及技术攻坚已慢慢发生了变化,技术朝着更为成熟和创新的方向发展。如何利用现有技术结合使用功能对建成年代久远的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技术上的改造,使其达到新规范要求成为需要探讨的难点之一。
2.2 过程资料缺失
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面临的第二个难点就是资料的不全。既有建筑物建成之初电脑设备的运用还不普及,图纸类的资料均为手绘。随着使用功能的扩增,使用过程及空间的定义与竣工图纸存在差别,导致改造过程中发现很多与图不符的情况。例如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项目改造前首层的国际会议厅(金字塔)采用钢结构网状节点,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及荷载要求均不清晰,在针对坏的玻璃更换时难以找回之前玻璃参数,荷载也无法复核,由于时间久远,追根溯源,未能找到相应的资料。我们依据原图纸改造的时候,发现原荷载不能支撑新的安全玻璃的要求及承重,需要整个骨架进行改造。此部分无法通过图纸或者现场测量估算,需要对原结构进行模拟复核等类似情况。资料的不全阻碍了建筑物改造的进展,为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设置了难点。
2.3 改造后新旧建筑的融合
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带来的第三个难点就是改造后新旧建筑的融合。既有公共建筑物改造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仅对外立面进行改造,第二类属于外立面及内部功能均需改造,此两种类型经过外立面升级及内部功能改造后如何与周边建筑既融合又满足立面改造要求成为难点,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二期项目如何与相邻一期建筑大体风格一致、如何在文物保护建筑旁不突兀、出入口如何与原有建筑环境衔接以及场地环境如何与新功能对应等问题都值得设计人员深入思考。
第三类属于保证外立面不变的情况下仅对内部功能进行改造,例如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此类型相对简单,仅考虑使用功能与外围环境的融合。
改造后新旧建筑的融合会给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造成困难,新功能如何与旧功能衔接、新风格如何与旧建筑形成整体,均需要设计人员在改造之初就很好的考量,以满足新旧建筑的融合,打造一个好的实用的设计作品。
3 作为设计人员,如何做好一个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项目
3.1 设计前期多次勘察现场,了解项目详细情况及相关资料
要想做好一个既有公共建筑物的改造项目是一个非常烦琐的过程,需要付出比新建项目更多的耐心与细心。除了像新建项目一样了解项目定位及周边状况,还应该了解项目内部及建成后的使用需求。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在项目前期整理好相关资料,并仔细阅读加深印象,然后多次去到现场勘查,看各个区域是否跟原有图纸能对上,是否跟资料相符,标注出不同的位置寻找相关资料去深入分析改造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
3.2 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多方制约因素,力求改造后的项目实现新旧功能的完美过渡
除了设计前期应多次勘察现场,掌握完整的项目信息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多方制约因素,将困难变为有利条件,进行技术上的改造,达到改造后新功能与旧基础结合,实现新旧功能的过渡。例如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原有建筑已使用三十余年,是一个既有建筑内部装修升级改造项目。经过现场多次勘查,原有建筑内部空间低矮、层高局限、功能单一、用色浓郁暗沉、缺少人性化的空间体验,考虑到如果按原有空间效果进行装修升级改造,难以与“立足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国际的战略性、综合性高端创新枢纽”这一改造目标相匹配,因此我们在保证外立面不变的情况下融入灵动的色彩鲜艳的木棉花为主题,以本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整体改造技术上通过打开部分空间及拆除部分楼板改善进深不足带来的压抑感。在空间交汇点设计共享开放空间,减少长走道及采光不足产生的沉闷空间,木棉色的鲜艳色彩点亮了空间的色系,营造力量感丰盈的视觉感受。人性化高品质的开放空间给未来的科技创新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工作空间,实现了新旧功能的完美融合。
新旧功能的碰撞融合在设计改造过程中尤为明显,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两种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融合,在原有基础上营造符合升级改造使用后的丰富多彩的空间,是每个设计人员应该深思的问题。
3.3 改造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现场需多关注,特别是重要的节点及重大功能转化的控制
改造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对现场多多关注,特别是重要节点及有重大功能转化的空间时,设计人员应到现场对其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时间发现图纸及资料未能体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在天河基地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去现场发现施工人员在六楼的科技书吧施工过程中,图纸是两层通高开放型共享空间,同时增加了跨度为17 m的钢梁平台,这是个重要节点。施工人员由于钢梁太重,技术不到位,迟迟无法安装,我们多次去现场沟通了解后,除了按图纸在钢梁与混凝土连接节点做法作为基础的保障外,在钢梁下增加牛腿的创新做法,作为第二道安全防线,结合现在又在中间位置设置构造柱达到三重保证,通过装修设计手法减弱柱子的对于空间的影响,最后既保证了安全又能依据现有的施工技术让重要节点达到设计效果。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平地而起,人们对建筑功能的使用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也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越来越多既有公共建筑物改造的出现,让设计人员正视改造这个未来普遍化的现象,如何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发挥专业技术及能力,克服改造项目难点,提升项目品质是每一个设计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燕,龚光彩.既有公共建筑改造节能效果实例分析[J].工业建筑,2011(1):44-46,50.
[2]?马学超.旧工业建筑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融合[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