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

发表时间:2021/8/19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11期   作者: 姬臻臻
[导读]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 一方面, 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高了全民素质;另一方面, 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姬臻臻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457000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 一方面, 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高了全民素质;另一方面, 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表明, 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 比2004年增加58万人, 就业率在75%左右, 近85万毕业生当年未能就业;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 比上年增加75万人, 约有104万毕业生当年未找到工作;2007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第四个毕业高峰年, 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人, 比上年增加82万, 增幅达19.9%, 已超过当年新增就业岗位计划的50%以上, 预计当年不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24万人, 加上以往未就业毕业生 。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
  1、 是否出现就业问题难问题
        对于我国是否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总体上看可以分为“存在就业难”、“不存在就业难”和“不构成特定问题”三种不同意见。
1.1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问题”, 这是比较普遍的看法。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 高等院校扩招的人数成倍增长, 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 。王效仿认为,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说明,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需求相比, 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较大, 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应放缓, 使供需矛盾有缓冲的机会 。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东平认为, “连续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 产生了可以预料的诸多问题, 当前最突出的是大学生就业难。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议者、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也认为, 现今的扩招规模之大、增加之快是自己提议扩招时始料未及的?(1)?, 意识到目前已经存在就业问题。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指出, 就业难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 “大学生就业形势在`十一五'期间更为严峻” 。我国高等教育学权威专家潘懋元等人运用国外学者采用的“教育过度三种表现”方法进行测量, 判断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确存在一定的教育过度现象” , 是对大学生数量过剩和就业难问题的教育学证明。
        存在大学生就业难, 是政府早就认识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号文件, 指出“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对此做出了基本判断。
1.2“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观点
        第二种意见认为“不存在就业难”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的一般看法是, 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的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 大学生对于工资、岗位、就业地点的挑剔造成其不能顺利就业。除一些学者持此种观点外, 许多用人单位都持此观点。有的观点进一步认为, “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多了, 而是少了”, 高校扩招不是要停下来, 而是要坚持下去 。


        1.3“就业难不是大学生特定问题”的观点
第三种意见大学生就业难是“伪问题”, 其含义是它不是存在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问题, 而是整个国家劳动力就业的一般问题的一部分, 解决大学毕业生“过剩”问题的实质是解决知识型劳动力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研究员认为, 大学生就业类似于动物的“蜕皮”, 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必经过程, 无需有过多顾虑。
2、大学生就业难的性质: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
2.1 总量问题、结构问题还是二者并存
        在上述第一种意见“存在大学生就业难”者中, 也有明显的观点分歧。主要分歧在于我国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基本属于供求总量的差距问题 (即供给大于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问题) , 还是基本属于结构性的问题 (即失业与空位并存的供求结构不匹配问题) , 抑或是二者“并存”以及更多方面因素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 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是就业难的基本原因, 上述汪丁丁、杨东平等人的观点明显体现了大学生就业难是属于“总量问题”。研究中国就业问题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苏黛瑞  指出: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高校扩招, 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邓微认为, 大学毕业生“过剩”问题的实质是知识型劳动力的“结构性”不匹配问题, 包括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钱建国、宋朝阳认为我国就业难的大学生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供求矛盾以及市场缺陷等是主要原因。姚裕群认为, 我国目前和相当长时间大学生就业都存在“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问题” 。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加之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等, 是导致首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这包括了总量问题、结构问题二者, 实际还指出了二者之外的体制问题等。
2.2政府部门的不同观点
        在政府的不同管理部门, 对大学生就业难性质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7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 其二、三季度就业形势趋向严峻, 问题最突出的首先是高校毕业生, 原因是就业总量大, 并且结构性矛盾突出, 显然是“并存论”。教育部认为,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排在社会大就业难背景后面, 首位是结构性的问题, 包括地区结构和专业结构, 属于“结构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方面的调查和人事部的预测, 在大学生供给增加 (2006年、2007年均增加22%) 的同时, 大学生需求下降 (22%和19.9%) , 这种严峻的就业寒流还将持续, 2007年约100多万大学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该数据反映总量问题是主要矛盾, 属于“总量论”。
        3.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影响大学生长远发展,是当前大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在日后还需要结合不同情况做好总量分析,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1]余南平.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就业问题还需经济社会两手[N].解放日报,2003-08-08.
[2]黄敬宝。高等教育体系与大学毕业就业[J].江苏高教,2007,(1):72-74
[3]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