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建筑设计方法初探——以宜春昌黎国际学校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9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刘国印
[导读] 文章通过对宜春昌黎国际学校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总结,精炼介绍了原创方案从概念到实施的过程。

        刘国印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文章通过对宜春昌黎国际学校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总结,精炼介绍了原创方案从概念到实施的过程。及时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几点关于校园建筑布局、道路系统设计、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及设计经验。
【关键词】中小学 书院 时代性 文脉 方法论 创作

1引述
        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提出坚固、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其延承了以人为基点的人本思想,更为直接的表述了设计的目标指向,强调建筑服务于人的理念。
        当下社会对建筑在功能和质量上有更高更新的追求,进而提出实用、经济、美观等基本要求,体现建筑的当代属性。人本主义的建筑观强调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重新诠释了建筑的当代意义,符合当下人们对建筑的更高诉求。
        宜春昌黎国际学校设计定位为一所高品质的国际一体化综合性民营学校, 立足于昌黎书院文化,融合民国时期建筑时期的风格特色。我们的设计在新现代主义的框架内,对学校建筑的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呼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入开放性和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实现建筑服务于人的终极目标。
2项目概况
        宜春昌黎国际学校选址于宜春市经开区中部核心位置,占地约10.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4万平方米。总体设计兼具创造力与经济性,在现有空间格局下寻求合理创新。用地内原为学校建筑,拟保留原有三栋建筑(学生公寓、教学楼、商务中心),其余拆除。建成后的宜春昌黎国际学校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15年一贯制学校,是提升宜春教育水平、打造文化新名片、发展教育事业的综合载体。
3构思切入点
        创作前,我们对当地历史文化及场地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以下几点是特别值得考虑的:
        1)在设计之初,校区用地面积为10.23万平方米。这对于100班,师生人数4500人的综合性校园来说,用地非常局促。
        2)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基地条件,充分挖掘基地的生态景观潜力,巧妙的解决高差,也是本规划设计的切入点。
        3) 如何依据地形现状特点和学校设计要求,合理地改造利用原有三栋建筑,使得新旧建筑和谐统一。
        4)如何做到生活区与教学区既功能独立又相互联系便捷。创造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形成“教学--生活”大开大合的组团布局。
        5)如何合理的处理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个阶段不同年纪的学生的流线也是此次设计的难点。
        6) 怎样保证学生校园生活安全,使内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区域免受干扰,为青少年儿童创造适合他们的良好环境。
4规划设计策略
        考虑到校园建筑使用的合理性和学生年龄差距,将中学教学楼与小学教学楼分开布置,相互独立,教学楼之间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庭园,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更为紧密。
        主入口设置于用地偏南西侧,采用“两轴”“四区”的规划布局理念。
        东西向礼仪轴线从西侧教学区主出入口进入,依次经过入口广场、升旗台和景观花园,穿过中学教学区,统一略有高差的地势,改善校园景观,引导行人视线。
        南北向功能轴线沿校园景观大道将校园内生活区、运动区和教学区等主要片区紧密串联,使不同功能区域相对独立而相互渗透,与礼仪轴交汇于初高中教学楼前。
        校园设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幼儿园区四大功能区块,每个分区均相对独立、集中、紧凑。以西侧沿街布置标准体育场地为主导,使运动区最大限度的对外开放,北侧过渡生活区,南侧连接中学区,中部设置小学区,西北侧幼儿园区独立设置,加强各区向心性,环扣各区功能。保障各分区功能独立而互不干扰。


        组团内部的绿化步道将各个建筑联系连成一体,以工整有序的路网布局和轴线关系巧妙地结合高低错落的原始地形。
        文化塔强调中轴序列感,紧紧控制住整个校区的重心,强调经典大气的校园特色,最大化展示教育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生活区设有三栋高层宿舍,满足教职工和学生住宿需求,底部三层设置学生和教职工食堂。原有两栋老楼改造成学生和教职工宿舍。

5方案设计技术
        最终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以竖向延伸空间为切入点,利用地势高差,扩大地下空间功能,将体量较大,人流聚散集中的功能在首层及地下层设置,形成建筑基座。空间在建筑基座相互连通,让校园的室外空间拥有更多的开放性与场所感。最终校园在功能上形成一校三场四部的模式,规划结构上形成三轴一心、四区六景的框架。
5.1道路系统及场地竖向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结合场地高差,遵循以人为本,人车分流,高效便捷的基本原则。
        1)人行——沿宜春大道设人行主入口。入口前设缓冲接送广场,经大门进入东西主轴序列,拾级而上缓缓登高直到轴线结束,保证校园功能的易达性。
        2)车行——沿宜春大道和沿春水路分别设置车行入口。将车行流线在教学核心区外围形成通达环路,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结合原有地形,顺应地势高差,减少工程土方量,营造一个纯净、健康,富有情趣和个性的空间环境。高低错落的台地景观可以满足青少年这一阶段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设计中,一些独特的竖向景观语汇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获得他们的喜爱和认同。
        在地势偏低的学生宿舍以下设架空层车库及食堂等,于学生宿舍北侧和东侧设置出入口。可减少对教学区的影响,巧妙的创造出第二个活动空间。
5.2景观规划
        1)景观空间:
        入口主轴两侧分别设置标识性文化柱和宣传廊,在视觉上形成对景效果,加强入口的仪式感。
        景观铺地、绿地以及步行广场沿两条轴线道路层层展开。围合式内部教学楼首层架空,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情景交流空间,提升校区气质,增加师生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校园内科普教育设施完善,在文艺中心东侧设有生物园、地理园等大面积景观花园,提供丰富的景观开敞空间和多层次的学生活动场所。
        2)绿色节能:
        室外园林主要为南向布置,光照充足且为校园带来一片绿荫;结合自然条件与技术,使体块间的中庭、凸廊等利用自然光的同时改善通风。同时辅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中水回收、雨水利用等生态节能技术,使其成为校园建筑绿色节能的典范。
6建筑单体效果
        在造型上实施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以体块穿插、虚实对比为主。同时结合民国时期的建筑配色和材质搭配,努力创造出经久不衰的现代书院形象。我们以一种厚重、平实的手法来表现它的文化品位和风格的稳定性,希望即使在若干年以后,建筑仍能保持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
        外墙面色彩以红色面砖为主,白色映衬,总体上产生较为丰富的色彩效果,以质朴的材质、柔和的色彩表现清雅的格调。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中,教学区主入口大片的窗台与门厅相映衬,深浅体块的墙面分格使立面肌理显得精致而丰富,教学楼侧立面上大片的浮雕实墙与空廊的虚实对比,加以局部窗棂的点缀使建筑形象更为简洁、生动。
7结语
中小学校园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实施的场所,是青少年成长期间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管宜春昌黎国际学校用地局促,对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要求高,但设计仍需要以人为基本命题,考虑人与空间的相互影响,在努力梳理各种矛盾关系中,寻找建立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并以此将设计策略细化落实在功能、安全、材料、建造等层面的具体措施,实现整合总体、保证安全、注重细节的设计意图,从而带动教学品质提升,达到校园建筑服务于学生的最终目的。
8参考文献
【1】何镜堂,何镜堂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张宗尧、李志民等,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