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的“在地性”设计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9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樊婷婷
[导读] 针对医疗建筑同质化的普遍现象,笔者提出了医疗建筑“在地性”设计的观点,希望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及项目实践,分享“在地性”建筑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医疗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突破。

        樊婷婷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医疗建筑同质化的普遍现象,笔者提出了医疗建筑“在地性”设计的观点,希望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及项目实践,分享“在地性”建筑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医疗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突破。
关键字:在地性  医疗建筑 空间布局 建筑造型
         “在地”来自英文In-site的翻译,原意为现场制造。建筑设计中的“在地”概念,强调的是建筑物本身与所处的大地以及形成于其上的文化、风土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来解释,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人天人合一、因势造物、自然天成思想的延续与传承。在地”设计的特性亦是源于自然环境和地域生活,依据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追求建筑的空间组织、建构、材料等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有机灵活地适应自然与气候,与环境相得益彰,成为地域生活的载体。在当前社会“千城一面”的大环境下,“在地”设计是对现代主义无差别泛滥的抵抗与反思,是针对建筑与地域认识的再思考,是一种文化的理性回归。是更多设计过程中存在主观思考的建筑存在的最大的证明。
        国内外有很多“在地性”建筑的优秀实例。如新加坡的邱德拔医院,医院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该地区的热带气候,所有的建筑经过精心的布置以尽可能减少太阳热量的辐射,建筑朝向可最大限度利用主导风实现空气对流,为患者提供一种舒适的环境温度,同时可以减少高达60%的机械通风需求,节省能耗。立面上模块化的可调节式百叶窗可用来控制或增强进入病房的气流。灰色玻璃用于减少眩光。被称为“翼墙”的沿建筑外墙布置的铝翘片设计可通过增加外墙的风压将主导风引导入建筑。在该案例中,通过大量的建筑设计手法实现了建筑的环境适应性,优化了医疗建筑内的温湿度环境,在回应当地气候的同时也成就了花园式医院的优美建筑形象;又如南京鼓楼医院,在空间布局方面回应场地原有的两条轴线,偏向东南的鼓楼轴线与正南北向的中山路轴线。医院场地设计中的锐角形隐含着对这两条轴线的记忆。建筑师将北侧的医技部、住院部依鼓楼轴线位置设置,而南侧的门诊部则遵循中山路轴线位置设置。这样相错的两个体块不但为城市留存了历史的记忆,又创造出一系列实用而有趣的庭院空间。对于重要空间节点的设计,鼓楼医院的住院部中庭通过钢和磨砂玻璃等现代材料的使用,塑造了教堂般崇高纯净的体验。大厅中出挑的多空中平台,仿佛是礼拜堂两侧的唱诗班。这样的一种空间形象也是和医院前身有着文脉上的延续。本案例中,南京鼓楼医院则是从传承文化基因的角度完成了医疗建筑的“在地性”设计,反应到建筑的场所空间布局与氛围设计上。
        笔者结合项目设计实践浅谈医疗建筑在“在地性”设计方面的思考与探索。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西部,邻近华为科技城,医院的建设将更好的服务西部百姓和大型知名高新科技企业,及时解决龙岗区西部中医医疗资源紧缺及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与医疗健康问题。医院从学科发展、空间布局及建筑造型各方面考虑了建筑的“在地性”特征。
        (一)空间布局的“在地性”
        项目场地内为自然山体,现状高差较大。遵从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念,对场地部分原有山体进行保留,将其打造成院区中心景观,节约开挖成本。同时考虑到项目用地面积紧张、床位需求大的现状,本案遵循节约用地的原则,将主体建筑集中布置在场地西侧,为医院未来发展预留完整的建设用地。
        现状用地仅有西侧紧邻城市道路,通过现场踏勘,确定周边规划道路与西侧板澜大道高差约为10米,据此,本案将用地分为两个标高,并分设院区不同出入口。院区采用“丁字形”交通系统紧密连接各功能区。

医疗区布置于场地北部,与主干道相接;养老区布置于场地南部,环境优美;东侧营造中式疗愈园林作为预留发展用地,并将院区与东侧铁路有效隔离。本案考虑到稼先路方向医院整体形象展示,以及与南侧高楼关系,将主体高层布置于场地北端,为院区争取较多南向采光。因避免对北侧住宅有遮挡,科研综合楼高层向南错动,形成住院部入口广场。养老区护理楼布置于场地中部,保证高级别护理需求下各老年用房均能有良好景观。为了应对场地的高差,院区交通采用立体人车分流系统。沿院区西侧、北侧、南侧分设门诊、住院、养老出入口;东侧设后勤污物出口。地下停车场入口均临近院区出入口布置,B2层为院区机动车交通落客层,落客人群可通过垂直交通迅速到达各功能区。人行交通主要集中于不同标高的地面层。
        因此,在地性建筑设计需要对场地及周边条件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变场地的不利条件为设计的突破点。如在本案中,借由用地四周道路高差、用地内现存山体等现状,依山就势打造院区自然生态景观花园,巧妙解决不同功能区入口的问题。
        (二)建筑造型的“在地性”
        考虑到深圳潮湿多雨、植被覆盖率高的城市特色,且临近高新技术企业,医院的整体建筑形象需要兼顾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域文化及本身作为中医院的建筑性格。本次设计重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对传统元素加以提炼,与现代简洁大方的建筑形体融为一体,营造特色中医院形象。结合当地气候特征,着力打造立体多层次、互动式空中花园景观,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提升传统的医院建筑形象,为医患与养老人群提供优美舒适的疗愈环境。方案结合地形高差采用三段式处理,呼应传统中式建筑特点,比例协调,秩序井然。
一系列架空层、连廊结构提供了大量遮阳避雨的檐下灰空间与空中花园,也是对当地骑楼建筑形式的一种回应。西侧临板澜大道营造环抱式绿坡山景入口,对“山形”建筑形象的营造也是为了唤起周边居民对于场地原有山脉的城市记忆,获得一种场所认同感。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开放的建筑形象,如同一双臂膀向市民张开关爱的怀抱。在建筑的细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医院建筑大气稳重、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性格。如入口簇状的倒锥形雨蓬再现了精妙绝伦的中国传统建筑屋角结构;立面开窗采用错落搭接的设计手法,极具中式传统韵味;主体立面形象的凹凸处理提取自传统“活字印刷”与“中医药橱”双重意象,旨在传播中医文化,将国医精髓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三)学科发展规划的“在地性”
        考虑到当地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现状,该项目探索“以中医为主,兼顾养老”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医养老为一体的“医养结合”项目,是集急救、医疗、教学、科研、养老、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老年科、治未病也是重点发展的学科。
        结语
        在项目的整个构思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从项目本身出发,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社会因素及项目相关的历史文脉,创造性的提出很多设计策略,都是希望通过建筑的语言传承历史文脉、改造场地环境并改善社会环境。从一方面看,项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地理特征等既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制约,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建筑的唯一性与特色。医疗建筑同其他类型建筑一样,需要考虑建筑设计的“在地性”,既是避免医疗建筑形象的同质化,为医疗建筑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同时合理化建筑的空间布局及各功能分区。然而对于“在地性”更深层次、范围更广的设计策略还有待各位同行一起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万桑. 每个人的花园南京鼓楼医院设计[J]. 时代建筑,2013(6):84-89.
        【2】段明明,杨诚,王汉杰. 建筑设计中的在地性思考[J]. 城市建筑,2019,16(3):192-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