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和护理质量分析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月4期   作者:吕霞
[导读] 了解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价值作用。


吕霞
(内蒙古包头市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价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80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对照组纳入40例,以常规护理为方案;观察组纳入40例,以优化急诊护理为方案。完成干预后对比组间分诊评估时间、相关操作时间、抢救时间、护理质量、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对提升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质量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质量;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病,发生率较高,主要因冠状动脉受阻导致局部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具有较高死亡率[1]。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快速,因此临床上需保障工作效率的最大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流程予以优化,旨在提升抢救工作效率。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80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对照组纳入40例,以常规护理为方案。组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5-77(63.12±3.61)岁。观察组纳入40例,以优化急诊护理为方案。组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44-76(62.42±3.02)岁。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显示数据相当(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入院后遵医嘱监测患者体征以及相关指标,予以患者吸氧,对水电解质紊乱等进行纠正,建立静脉通道,依照常规模式配合医师完成抢救工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开展优化急诊护理:
  (1)建立小组:选择护理经验丰富的10名护理人员构成急诊护理小组,统一对小组成员开展培训,并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明确小组成员自身职责,要求需考核通过后才再参与急救护理。
  (2)护理流程:
  ①优化接诊:开通绿色通道,遵循先抢救再挂号的原则,在接到急诊电话后,护理人员需及时达到急救中心门口,并告知其余部门做好准备。患者若自行就诊,则直接将其转送至抢救室,并告知医师进行救治。
  ②病情评估:接诊半分钟内遵照看、问、分诊的流程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再遵照初步评估、早期检查、再次评估的流程对患者进行后续诊断,密切监测患者体征指标,并咨询患者、患者家属,明确患者发病的具体情况,予以心电图检查,了解胸闷、胸痛的具体位置。
  ③救护优化:转送至抢救室2min内予以吸氧,3min内对患者血压、血氧指标予以监测,5min内予以心电图监测、开通静脉通道以及血液采集。合理分工,护士以及抢救室护士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抢救,医师则初步对心电图结果进行评估,心电图医师再确诊后依据医嘱进行救治。同时可组织一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确保患者依从性。
  ④优化交接: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及时对其病因、病史、病情等进行了解,并告知医师。予以患者心电监护,若患者需予以手术治疗,则及时告知相关科室在5min内到达抢救室开展联合会诊,做好术前准备,转运期间对患者体征进行监测。
  ⑤抢救记录优化:安排1名护理人员对患者抢救过程进行记录,并在后续对数据进行整理,传送至胸痛管理中心。
1.3 观察指标
  ①时间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总抢救时间,并予以比较。
  ②护理质量
  自拟评分问卷,依据护理流程、工作能力、护理内容、护理结果进行评分,四项依次占30分、20分、20分、30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质量越好。
  ③抢救成功率
  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予以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以%和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目前,国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逐渐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风险较大,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尽早予以救治,为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2]。
   过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人员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多遵医嘱进行对症工作,加之护理人员缺乏抢救医师,配合性较差,导致抢救过程中容易出现时间延误的情况,影响患者预后。对此,我院在常规抢救模式的基础予以急诊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我院在优化急诊的过程中,对急诊护理的工作予以规范,并建立绿色通道,使患者先就诊再挂号,为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在优化急诊模式下,对小组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以及知识,并明确分工,提升团队配合意识以及抢救意识,提升抢救工作效率[3]。我院数据表明,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对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质量有明显作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对急诊护理予以优化,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效率以及护理质量,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陈珍妮、黄玲萍、林节娥.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 10(27):47-49.
[2] 吴梅娟, 赵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2):143+145.
[3] 牛辉源, 蒋文慧, 李莎.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5):130-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