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特点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月4期   作者:朱万军 刘茜 舒洪
[导读] 观察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探讨CT特征。
朱万军 刘茜 舒洪
(新津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探讨CT特征。方法:2018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0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收集其临床信息及CT诊断资料。结果:常规CT扫描可见密度较低的囊性肿块,分叶状、界限清晰,囊腔大小不一,多发,水样密度均匀,囊内分隔纤细,大小一致,厚度1.0-2.5mm,CT值18-25HU,囊壁钙化,2例结节状钙化、5例细小斑点状钙化、3例结节状与斑点状钙化,CT增强扫描,囊壁动脉期CT值33-45HU(轻微强化),门脉期CT值47-60HU(中度强化),延迟期CT值61-70HU(显著强化)。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CT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肝内胆管囊腺瘤;临床特征;CT检查
   肝内胆管囊腺瘤并不多见,其源自于胆管上皮,是一种良性肿瘤,在肝内囊性病变中,肝内胆管囊腺瘤大约占比5%,可多发,也可以单发,恶变可能性较高,有可能会进展成为胆管囊腺癌[1]。目前,临床上常应用CT诊断,能够较好的观察检出病灶,明确病灶及周围组织情况,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10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于2018年3月-2021年2月接收,均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区间范围47-71岁,均龄(62.5±5.9)岁,患病时间2-8年,平均(4.4±0.8)年,无症状者9例,腹部右侧隐痛1例。无肝硬化、无肝炎、无高热、无消瘦症状,不伴有其他癌变。身体健康检查发现可见正常的肠鸣音,其中1例患者肝区叩击痛、1例腹部按压痛。CA125以及CEA肿瘤标志物正常,2例患者CA199提高,1例AST以及ALT肝功能指标升高。实施手术切除,通过病理确诊。
   1.2方法
   采用GE多排螺旋CT仪,从双肾下极开始观察到膈顶,电流350mA,电压120kV,常规CT扫描层厚设为5-10mm,CT增强观察层厚5mm,层间距调整为5mm。给予300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经肘部注入,使用高压注射器,每秒3ml,总量控制为80ml,给药30s后动脉期观察、60s门脉期观察、160s延迟期观察。将CT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实施MPR多平面重建处理。
2.结果
   2.1肝内胆管囊腺瘤CT特点
   常规CT观察可见①单发病灶9个,且肿瘤边界清晰;②8例肝脏正常、2例肝脏增大;③病灶直径大小5-21cm;④肝实质内病灶,其中7例右叶、3例左叶;⑤病灶分叶状,囊内粗细大小均匀一致、分隔纤细,厚度1.0-2.5mm,CT值18-25HU;⑥肿块囊性、密度偏低,囊腔多发、密度一致且大小不同,密度水样,CT值7-15HU,囊壁钙化(直径大小低于5mm),其中2例结节钙化、5例细小斑点状钙化、3例结节状与斑点状钙化。


   CT增强扫描可见囊壁不断强化,囊壁动脉期CT值33-45HU(轻微强化),门脉期CT值47-60HU(中度强化),延迟期CT值61-70HU(显著强化)。
   2.2肝内胆管囊腺瘤手术病理
   术中发现7例右叶肿块、3例左叶肿块,病灶多单发,包膜完整,压迫周围组织,与四周组织无粘连,囊壁1.0-2.5mm,较薄,剖面多房囊腔,囊液透明清亮无颜色,但是比较黏稠。镜下可见囊腔大小不一,囊壁内柱状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明显浸润。
3.讨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有可能会随着病情进展而恶变,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肝内胆管。本研究分析10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多为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居多,病程较长,发展慢,症状不明显或比较轻微,既往并无肝硬化或者肝炎等特殊病史,身体健康检查发现阳性体征少;肿瘤标志物CA125以及CEA正常,其他观察指标升高或正常[2]。
   肝内胆管囊腺瘤CT特点明显,包括肝脏体积正常或增大,肝内肿块囊性单发、多房、密度偏低,边界清晰,体积偏大,多超过5cm。病灶内囊腔大小不一且多发,水样密度均匀,囊内粗细大小均匀、纤细分隔,大部分患者厚度1.0-2.5mm。囊壁结节状或细小斑点状钙化,钙化灶<5mm,囊内乳头状突起或者结节无壁,病灶四周未见结石,胆管未见扩张。CT增强扫描发现只有囊壁不断强化。
   临床应用CT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过程中,需注意与以下病变相鉴别[3,4],比如肝囊肿:类圆形或者圆形,壁均匀、较薄,囊内并无强化、多房、壁结节以及分隔等特征;(2)肝内胆管囊腺癌:囊壁较厚,通常可见结节状钙化病灶,而且钙化灶>5mm,囊内乳头状突起明显或存在壁结节,强化显著;(3)肝脓肿:高热症状明显,白细胞水平升高,既往存在感染病史,脓肿不规则,壁厚,强化明显,壁外存在密度较低的水肿带,无强化;(4)肝囊性转移瘤:大部分患者存在原发性肿瘤,容易转移,转移瘤多发、偏小,强化呈环形,牛眼征典型,未见多房以及分隔症状;(5)肝内胆管细胞癌:常规CT可见密度较低的肿块,边界清晰,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强化明显;(6)坏死囊变伴原发性肝癌:可见不规则形态的坏死囊变区,壁厚,既往伴有肝硬化或者肝炎病史,增强CT扫描可见原发性肝癌“快进快出”。
参考文献:
[1]陈昆仑, 叶健文, 王瑄,等. 肝外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 18(4):400-402.
[2]赵捷, 刘勇, 宋震宇,等. 外生型肝内胆管囊腺瘤一例[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9, 038(001):125-126.
[3]高晓玉, 邢伟.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007):1049-1052.
[4]周焕贤, 焦全德, 武智勇,等. 肝胆管囊腺瘤9例CT表现及误诊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018):4426-44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