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珏
(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四川阆中637400)
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在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2月-2021年3月,分别选择30例恶性间皮瘤患者(A组)、30例肺腺癌患者(B组)纳入研究,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免疫组化分析。结果: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5/6(CK5/6)、间皮细胞(MC)抗体、钙视网膜蛋白(CR)、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癌胚抗原(CEA)阳性率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的乳头状型、粘液型上述不同免疫组化因子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以及与肺腺癌鉴别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免疫组化;恶性间皮瘤;肺腺癌;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来源于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极低,但是随病情的发展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结合少数关于恶性间皮瘤的报道,恶性间皮瘤中位生存期仅为4-12个月,通过对恶性间皮瘤的早期诊断是尽早干预的基础[1]。光学显微镜下恶性间皮瘤、腹腔原发性腺癌、肺腺癌等不易鉴别,影响到对恶性间皮瘤的治疗[2]。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方面得到重要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属于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具体的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了解组织内的抗原(或抗体)分布特点[3]。为明确免疫组化在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分析我院30例恶性间皮瘤患者、30例肺腺癌患者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9年2月-2021年3月,分别选择30例恶性间皮瘤患者(A组)、30例肺腺癌患者(B组)纳入研究。A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53±3.31)岁,包括乳头状型14例,粘液型16例。B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2.58±3.35)岁。所有患者均实施免疫组化检查,A组、B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差异较小,满足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组、B组人员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AB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试剂盒是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免疫组织化学SP试剂盒试剂由江苏凯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相关免疫指标抗体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完成不同患者的免疫组化分析。获取不同患者的新鲜病理组织,通过95.0%乙醇固定,石蜡包埋以及切片处理。一抗制作按照1:100的稀释度,通过链霉菌康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方法实施染色,不同抗体均通过已知阳性设置阳性对照组。综合分析不同患者免疫组化结果。
1.3观察指标
(1)A、B组不同免疫指标阳性率;
(2)A组患者不同类型免疫组化阳性结果。
1.4评价标准
阳性标准:Vim、CK5/6、CEA细胞质着色,MC细胞膜着色,CR细胞质或者细胞膜着色,TTF-1细胞核着色。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检验;计数资料(n,%),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B组不同免疫指标阳性率
A组、B组患者不同指标阳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A组患者不同类型免疫组化阳性结果
分析A组中乳头状型、粘液型相关免疫组化指标,不同类型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恶性间皮瘤与肺腺癌在组织学结构方面较相似,常规诊断难度较大,但是两种疾病具体治疗方法、预后等明显不同。准确进行鉴别诊断可更好的指导患者治疗,免疫组化方法是近年来使用率较高的方法之一,其在恶性间皮瘤与肺腺癌诊断鉴别方面有一定的价值[4]。
从本次研究结果方面分析,恶性间皮瘤与肺腺癌在Vim、CK5/6、MC、CR、TTF-1、CEA阳性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恶性间皮瘤的TTF-1、CEA阳性率为0,而肺腺癌的TTF-1、CEA阳性率为100.00%,恶性间皮瘤在CK5/6、MC、CR方面的阳性率也为100.00%,总体阳性率高于肺腺癌。通过上述不同免疫组化指标的综合可对恶性间皮瘤、肺腺癌做出鉴别诊断。同国内部分文献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5]。
从免疫组化指标方面分析,Vim是间叶组织的标记,提示组织来源于间叶;CK5/6为基底细胞角蛋白,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等CK5/6为阳性,腺上皮细胞为阴性,是间皮瘤和腺癌鉴别诊断的关键。MC分布在间皮细胞表面,可用于恶性间皮瘤诊断;CR是间皮细胞、肿瘤诊断指标;TTF-1、CEA是腺癌诊断的重要指标。实际在鉴别诊断中通过多项指标的联合更有利于保证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以及与肺腺癌鉴别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来.胸腹水细胞块切片结合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4):94-96.
[2]徐良,张百红.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恶性腹膜间皮瘤1例[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25(12):1150-1152.
[3]孙蒙,柏乾明,赵露,等.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16基因缺失在恶性间皮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49(12):1314-1316.
[4]刘佳琪,楼建林.石棉暴露所致恶性间皮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20,47(05):606-610.
[5]席娟,郝娟,陈嘉屿.腹膜恶性间皮瘤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20,26(25):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