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系统运维一体化系统的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电业》2021年12期   作者:程顺根
[导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配电网运行管理工作是按照不同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的分工,

        程顺根
        网上饶德兴市供电公司 江西省 334221
        摘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配电网运行管理工作是按照不同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的分工,进而形成了配电网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以及检修等相关的业务类型,这种运行管理模式伴随着配电网的智能化和复杂化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不能够与现代化电网相适应,对于配电网管理需要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配电网的管理质量,并且实现配电作业流程最优化,进而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进而对现代智能配电网络的正常运营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配电运维一体化能够有效的提高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对于供电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配电系统;运维一体化系统;管理
        实现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转的核心部分就是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配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对配电系统健康运转起到推进作用。配电系统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庞大且繁复,在实际应用中,还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采用哪种方法来实现配电运维一体化是工业企业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1配电设备运维一体化初探
        对于传统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配电设备运维一体化是一种新型工作模式与重大改革。电力企业运用配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合理、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具体包括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通过提高运维值班员的专业素质,改善设备运行维护质量,能更加安全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在电力设备运维管理中采用配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基于电网调度、监控两方面进行控制管理,来加强配电站的巡视、维护与检修水平,进一步促进配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水平。运用这种模式后,运维人员在检查配电设备过程中同时也进行维护与检修,能提高电网生产工作效率,在电网运行可靠的前提下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配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在电力系统工作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维人员也愈发重视运维一体化管理。总体而言,加强配电设备运维一体化是保证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随着现在社会不断发展,机械设备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电力资源在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已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同时用户电价的持续下降导致电力企业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电力企业也要追求量和质相平衡。配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就成为现今采用的最佳方法之一,在保证电力系统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对配电设备的运维管理进行完善。这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资源需的必要手段。在加强配电设备运维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配电站现场工作安全性,严防发生安全事故,还要确保电力资源能稳定地供给给每一位用户。整体而言,电力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电网设备运行安全,还保证电能传输的稳定可靠性。
        2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2.1配电运维自动化水平
        配电运维是一个复杂过程,电力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配电运行维护水平,可以借助不断向前发展的智能自动化技术,引进自动化技术可以使电力企业配电配网调动系统及供电中止管理系统得到有效应用,此外,配电运行维护管理触及数量庞大的数据参数,而目前的配电运行管理中,由于自动化水平较低,引进新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及时处理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问题,可以进一步实现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
        2.2配电运维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配电运维管理人员是配电运维工作的直接实施人员,配电运维管理水平良好,方能保证配电运维工作正常进行。但是现实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是,配电运维管理的技术水准良莠不齐,这直接影响了配电运维管理的实际应用质量,并且由于运维管理者技术水平的问题,影响配电运维工作也是常见问题之一。
        2.3配电运维管理模式
        配电运维管理应结合一定管理模式来进行,实现有效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配电运维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但是,在实际的配电运维管理中,许多工业、企业的配电运维管理模式都比较落后,当配电线路和配电设备有问题时,配电运维工作人员会对相关故障部位进行检查和维修,关于故障的发生和原因,没有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只是暂时解决了故障,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使用。
        2.4配电运维的安全措施
        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既要坚持安全、质量第一的生产标准,又要建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维护的安全措施。

同时,安全措施能否安全,就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直接影响,促进电力系统的平稳发展;实现配电运维一体化,是在员工专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整合电力系统的运维团队,提高效率,如果每个员工兼任多个职位的话,每个人的职务责任和职责就会变得不明确,从而导致安全对策不充分的情况。现有的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班,在修理电力设备时,专家会采取停电等对策;设备维护后,也会有专人进行质量安全检测验收;在配电网运行时,相应的机器设备调整部门回来调节相关设备的带电状态,确保安全措施的落实到位。
        2.5配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强度与风险
        在运维一体化之前,各岗位的职工都在应对工作的风险和工作的强度,运维一体化后,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承担所有运行、检修和巡回检查三方面工作风险,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与风险力度,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3专业化管理的应对对策
        3.1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加强组织部门管理
        以往的人员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对应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必须强化各组织之间的管理,进行各组织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管理。运维部门是负责城市内的高低压设备的修理等工作,营销部门负责客户专用设备的运行与维修等工作。客服部门负责城市周边高低压设备的修理、停电操作以及部分线路的改造等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及时维修。同时加强设备运维各过程中的管理强度,加强设备运维过程的巡视力度,降低设备差错率。
        3.2加强运维人员的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水平
        配电运维工作者的技术水平,是实现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因此,电力配电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准,继而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措施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来提高配电运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运维一体化后,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可能要对设备进行操作、维护和检查。因此,有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并请专业讲师讲解相应的知识,使全体员工掌握各项工作的重点,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从而推动运维一体化专业化管理的实施。例如,工业企业可定期对配电运维人员进行培训和讲座,对其理论知识巩固和学习,提高对配电系统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开展配电运维工作的模拟实践,以此检验和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水平,并促进配电系统稳定运行。
        3.3加强自动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在某些企业中,配电运维自动化建设不够,这是其配电运维自动化水平较低重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况,工业企业需要加强配电运维自动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以提高配电运维管理其效率及质量。例如,配电企业可以定期更新配电系统的管理软件,然后在一定的工作系统基础上运用自动化技术,建立工作流程,改进和重建工作标准等。
        3.4加强风险控制,保证运维安全
        配电运维工作既是对其安全事故的故障检修工作,也是对配电系统安全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以便在配电系统出现问题之前就能掌握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从而确保配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比如工业企业可以在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和控制,严格规范倒闸操作流程与内容,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分析解决,加强风险控制手段,确保运行维护工作的能够安全可靠进行。
        3.5加强安全工作宣传,提高员工风险意识
        在配电网系统的实际建设及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和电力公司应加强安全工作的宣传,使企业和职工真正认识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意识。同时,工业企业也需要制定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如在实际工作中设立安全奖项,可以调动施工单位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安全的必要性,如果完成度较好可以给予未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及个人予以奖励。此外,配电单位及施工公司还可以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操作标准,确保配电网建设的质量、安全及进度。
        4结语
        配电运维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运维工作也是实现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必要途径,由于配电运维工作的特殊性,其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面对配电运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应用,不仅是工业企业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是工业企业管理及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春阳.配电运行维护一体化专业管理探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9):216-217.
        [2]曹春阳.配电运行维护一体化专业管理探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9):216-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