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痕迹检验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   作者:蒋焕
[导读]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
        蒋焕
        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痕迹检验学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侧重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结合公安院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路径以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价值取向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公安院校 痕迹检验学 课程思政
        
        公安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公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将“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特色,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公安院校立德树人的实效,履行政治建警、锻造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的历史使命。因此,公安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既是一个重大的思想政治问题,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1]。
        公安院校的痕迹检验学是公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验性和逻辑性。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手印检验学、足迹检验学、工具痕迹检验学、枪弹痕迹检验学、特殊痕迹检验学等。在公安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更加需要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环节当中,准确地找到契合点,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为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2]。
        一、痕迹检验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紧密结合公安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痕迹检验学课程特征,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痕迹检验学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重塑教学目标,即:通过痕迹检验学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召唤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自觉弘扬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新时代“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事业接班人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总目标之下,又具体细化为四个子目标:(1)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忠诚、为民、公正、廉洁;(2)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坚决防止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坚决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3)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4)进行法治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与自身专业和未来职业实践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以适应未来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
        (一)融入“三观”教育
        痕迹检验学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任务是应用专门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发现、提取、分析、鉴定现场上的犯罪痕迹,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在介绍痕迹检验学的任务和作用时,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把人民群众对平安稳定的需求作为第一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痕迹检验学中的痕迹是指事物运动所遗留下的印象或迹象,其本身就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可知的,物质是运动的,痕迹就是物质运动所留下的信息反映。在讲授痕迹检验学的概念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掌握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让科学印证哲学,让哲学指导科学[3]。
        (三)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痕迹检验学课程与公安实战结合紧密,在公安实战工作中,有大量的典型人物可供学生学习,他们战斗在打击犯罪第一线,他们对工作满腔热忱,困难面前不气馁,通过夜以继日的摸排、研判,抓获一个又一个犯罪团伙;他们埋头苦干、推陈出新,从错综复杂的案件中找到细微的突破点;他们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借助先进技术,破获了无数陈年旧案;他们公正执法、严格自律,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能力,收集固定证据,将犯罪分子送上法律的审判台,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把藏在世界各地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他们坚持不懈,从现场勘查的蛛丝马迹中,锁定犯罪嫌疑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他们的模范事迹,弘扬和培育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融入“法治素养”教育
        将相关法律法规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如在介绍犯罪痕迹的发现、提取、分析、鉴定时,要求学生在将来的公安工作中应当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对采取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词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如果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对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一般应当提取原物、原件,确保证据的真实性;需要鉴定的,应当及时送检;证据之间有矛盾的,应当及时查证;所有证据应当妥善保管,随案移送;做到证据确实、充分。让学生将法治素养内化为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正确履行职权,规范办案程序,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
        三、痕迹检验学课程思政效果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痕迹检验学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改革成效,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认同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原有的对专业学习内容及专业发展的迷茫状态,通过了解课程思政中公安实战典型案例,转变为对专业学习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学习热情更加浓厚,同时专业课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有很大帮助[4]。但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推广的问题,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要”。
        首先,要自然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针对有效提升育人水平而言的,不能勉强或胡乱“联系”,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在深刻理解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其次,要严谨贴切。课程思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现实的基本国情、时代特征、教育环境、相关政策等,把握教育对象和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第三,要画龙点睛。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育人联系起来,但是“可以用”不等于“必须用”,并非越多就越好,妙在得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针对教学内容运用恰当,才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学农,陈俊豪.课程思政: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及行动策略[J].公安教育,2019(8):44-49.
[2]沈郑燕.公安院校刑事影像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9(10):196-197.
[3]陈兰莉,马果,李超.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J]. 广西物理,2020(3):58-60.
丁冬艳,张玲玲.“物理光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70-72.
[ 作者简介:蒋焕(1988-),女,诉讼法学硕士,吉林警察学院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