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洁 李芙蓉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极不平凡,是中国人民改变命运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一百年,是中国为全人类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百年。一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的先进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彻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我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最为辉煌的篇章。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78年12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2012年11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动力和成效,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关键词:民族精神;红色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崇高精神;时代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国大业
一百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自建党到建国二十八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共产党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和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我们建立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
(一)红船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通过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逐步认识到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要用马思主义改造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其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几天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结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之后,我国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这“六个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使得党的革命精神史与党的历史在时间序列上实现了一致性。新时期我们要以“红船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让“红船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二)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斗争。“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是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
1、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之所以能够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1000余人,到达井冈山地区的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中国革命从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2、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创造性地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先后派出党员干部,恢复、整顿和发展各县的党组织。到1928年2月,先后成立了宁冈、永新、茶陵、遂川四个县委和酃县特别区委,莲花县也开始建立党的组织。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了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几个月来群体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规定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由于坚持艰苦奋斗的斗争,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3、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克服种种困难艰险,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全的光辉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年多的井冈山斗争,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长征精神——共产党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典范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铸就的革命精神。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1、漫漫长征行程是艰难长征路,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走不下这条路的。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出发时,中央红军8.6万人,到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到4位战士壮烈牺牲,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因为有了革命信仰,他们才能爬雪山、过草地,用脚板走下长征路。
2、长征行程中,中央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加上红十五军团、红二、红六军团、四方面军,整个部队共行程六万五千里。长征历时长,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三军会师,长达两年时间。长征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上、人类文明史上也极为罕见。
3、长征途中,不仅有雪山、草地,在军事问题上还有不同的认识分歧。我们怎样独立自主走完长征?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挽救战士的生命。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全局出发,最终取得了胜利。
4、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没有人民的支持是走不下来的。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就是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遵义会议后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四)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延安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奋斗史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丰富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朝气蓬勃、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是我们党由弱变强的13年,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13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的13年。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延安精神孕育期:1936年10月至1938年9月。这段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我们党倡导的抗大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以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并初步阐述了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
2、延安精神的形成期:1938年9月至1945年6月。这段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193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延安整风,开创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形式,实现了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并形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整风精神。
3、延安时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建立了合作,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奋起抗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历时八年取得全面胜利,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延安精神的成熟期:1945年6月—1948年3月,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是:党的七大胜利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接了地气(密切联系群众);启了明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了“任督”二脉(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练就了内功(延安精神与作风)。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它在党的革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五)西柏坡精神——“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央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办公。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从而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西柏坡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农村到城市、从武装斗争到和平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1、当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到来的时刻,国民党军队尚存365万人,而我军只有280万人,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最大问题是: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战役,敢不敢攻克大城市,敢不敢歼灭敌人强大的兵团,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连续取得了辽、淮、平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军事力量,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
2、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面临着“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共产党人勇敢向困难挑战,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政党制度、经济发展、外交方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在理论和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更坚实的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3、1948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即将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明确了人民主体的执政理念,就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革命即将取得巨大胜利面前,党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宗旨,不仅没有忽视,而是进行了强调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国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贫穷和落后,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重点的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涌现出了很多英雄模范事迹,铸造了新中国建国之初的一系列革命精神谱系,如:“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实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正是这些伟大崇高的精神,揭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一)抗美援朝精神——爱国忠诚,捐躯济危
“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两年9个月的殊死战斗,中朝两国军民终于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签定了停战协定。爱国、英雄、忠诚、国际,构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关键词。
1、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病援朝精神最根本的体现。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先后有297万人入朝作战,60余万民工出国支援。志愿军在战场上共牺牲了11.4万人,加上医院重伤不治身亡、患病死亡的共牺牲14.8万人,负伤者则有38万人次,失踪被俘人员2.9万人次。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斗的精神支柱除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还有来自父老乡亲的理解和支持。前线有志愿军英勇杀敌,国内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
2、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人物和功臣,35万多人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各级勋章、奖章、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近六千个。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与14多万名志愿军烈士永远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
3、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志愿军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杨根思坚守阵地,最后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孙占元双脚被打断,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弱奔向敌群;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严守潜伏纪律;杨连地抢修断桥,固定时炸弹而爆炸而壮烈牺牲……。忠诚是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最深的情感表达。
4、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理想的我军战士,始终以实现天下和平为崇高信念,国际主义、人道主义是他们永远的精神追求。他们为了实现人类和平正义的事业,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国际主义的英雄赞歌。
抗美援朝战争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接的第一场大考,通过这场战争向全世界展示了站起来的中国人的精神和力量,这场战争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使中国站稳了世界地位。
(二)大庆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悄然崛起的国民经济急需石油。科学家与钻探工人们寻找石油的努力从未停止。终于在1959年9月26日16时许,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铺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黑色油流。它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自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中国,传扬世界。铸造出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
1、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自豪的名片,当时的大庆人都憋着一股为国争光的气。而正是这股气激励着大庆人不畏艰难,闯过重重关卡,成功地建成了大庆油田,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代表了千万大庆人的共同心声,他们正是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强国梦,才会不畏艰险,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牺牲奉献。终于铸就了中国石油化工业的辉煌。
2、石油大会战,就是为祖国奠基创业。当时提出的总目标是要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创业不仅有高目标,还有高质量。铁人王进喜和战友们只用了五天零四小时打出了石油大会战的第一口井,到现在还在喷油,这是大庆油田高起点高质量创业的经典工程。力求卓越的创业精神激励着大庆工人争先恐后,不知疲倦的忘我工作。
3、当时大庆油田有两个标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老是指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是指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是指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在场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追真求实,勇于实践,是大庆人能开发出大庆油田的根本所在。
大庆的历史是一部物质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精神文明的建设史。大庆精神永远闪耀着永恒的生命力。
(三)“两弹一星”精神——民族正气,勇攀高峰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弱、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从1950年起,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一批有造诣、有理想的原子能科学家,纷纷从国外回到祖国,成为研究原子弹的中坚力量。“两弹一星”的研制提升了中国的地位和实力,从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研制者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航天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奋斗中。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的群体情怀。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工作者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1959年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当时研制者不仅面临着极大压力,同时三年自然灾害又来雪上加霜,科研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就用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合板,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外加手摇式计算机日夜运算,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通过几次重大试验,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美苏的尖端事业发展新路子。从采矿、冶炼、加工,直到最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都采用了因陋就简的办法。使我国尖端事业在艰苦的条件下,比较短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成就了中国强大的科研实力。
3、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科学态度。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一项非常复杂,涉及很多部门、单位、区域的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研制试验核武器,国家共组织了五个方面的科研力量,即中国科学院、国防科研机构、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的科研力量。据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每一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互相衔接,不能出半点差错。当时用于尖端武器的新型材料至少有5600种之多,这么多原材料研制,没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力协同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辉煌和光荣属于每一个在这条战线上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无数无名英雄。
几十年过去了,“两弹一星”精神却鼓励着几代科研工作者去创新去探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过时,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接过先驱们的大旗,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向着科学的高峰奋力攀登。
(四)雷锋精神——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在普通的岗位上和平凡的工作中,雷锋总是一点一滴的去奉献,雷锋精神焕发着永恒的魅力。激励着人们无私奉献,像钉子一样钻研,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1962年8月,22岁的雷锋同志因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子深刻地印在中国人民的脑海里,“雷锋精神”这座精神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前进方向。
1、雷锋二字,已成为人民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锋在多个岗位上奋斗过,先后当过通讯员,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兵,但不论做什么工作,他总是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通一行,他说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决不讲价钱,这是雷锋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最形象的表达。雷锋一生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
2、雷锋的钉子精神: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努力学习。钻一行,干好一行。在学习上,雷锋的确有一股“钻”劲,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是千方百计把它搞懂。雷锋的一生是平凡的,他的学习、生活、工作、事迹也平凡,正是这些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伟大的钉子精神,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他的钉子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3、雷锋出身贫苦,便知生活的艰辛,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在工作上他总是向积极性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总是向水平低的同志看齐,把点点滴滴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支援国家建设,用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雷锋的艰苦奋斗是为了让他人幸福,让国家富强。他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雷锋精神焕发着永恒的魅力,永远镌刻于每个中国人心中。他勤劳、节俭、爱国、奉献、无私的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品格的最好体现。
(五)焦裕禄精神——人民公仆,领导榜样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生在一贫苦家庭,1946年参加工作,1962年被调到河南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因肝癌不幸病逝,那年他才四十二岁,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仅475天,带领36万兰考县人民进行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他不辞辛苦进行了改地的斗争,进行生产自救。为官一生,造福一方。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1966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66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发表连续评论,高度赞扬他一心系民的精神,号召向焦裕禄学习。从此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用他的一生写了一个共产党人伟大的为民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亲民爱民是焦裕禄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工作的时候,他全身心投入,生病的时候,他关心的还是兰考的情况。他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我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理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他的精神激励下,经过三年努力,他生前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变为了现实。1965年,兰考终于实现了粮食的初步自给。
2、在实际工作中焦裕禄最讲究一个“实”字。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走访了当时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120多个生产大队。焦裕禄和调查队把调查情况绘制成风沙、洪水流向的分布图。他和调查队一起给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渠编了号、绘了图,提出了切合兰考实际的治理“三害”的规划方案,兰考这个风沙肆虐、缺少食物的历史痼疾到了焦裕禄这儿改变了情况,根源就是焦裕禄能沉下心去做调研工作,科学求是的去奋斗拼搏。
3、面对当时兰考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方法。最终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始终保持这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学习他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治胜,敢于奋勇争先的精神。焦裕禄用他短暂的一生书写着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本色。
(六)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志,山河重安排。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变革,当时处于太行山南端的河南省林县人民还面对严重缺水的困难,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不向困境低头,决心劈山凿洞向漳河要水,林县的当代“愚公”们从1962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林县县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万丈豪情,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用十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红旗渠被林县人民亲切地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1、1954年,杨贵同志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他挨着村子调研,发现了林县缺水的实际困难,杨贵同志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非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了不可。他多次深入山区了解各地严重缺水的状况,逐步形成了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思路。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动员令。四万修渠大军开进太行,“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修建红旗渠历时十年,发动民工30万人,他们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广大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人民群众是修建红旗渠的真正功臣。
2、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无不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比较严重,他们实事求是,顶住浮夸风,为红旗渠建设储备最基本的粮食供应。1959年6月,林县派出三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寻找水源。而漳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正是这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调研发现了漳河是可靠水源。为红旗渠修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3、红旗渠修建时期,正是我国经济物质极为困难时,林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凭着最简单的工具修成了千里长渠。宁可苦干,不愿苦熬。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他们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的发展道路。林县人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多个难题。在修渠过程中,他们发明采取了多项措施。架起空运线,既加快了速度又减少了安全事故,发明了“简单拱架桥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科学渡槽。他们组成100多人的采购队,奔赴全国各地采购修渠所需的材料,保障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4、修渠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带头作用。修渠指挥部给干部制定了“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的规则,所谓“工作高标准”是指干部参加劳动时实行“五同六定”,“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六定”即给干部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劳力、定工具、定工段。在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他们用十年时间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成了总长1525公里的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先后有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提词纪念。红旗渠的创造被国外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工天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无数动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十分可贵的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革命精神,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奉献创新精神,极大地鼓舞起全国人民的革命干劲和劳动热情,为改革开放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务实担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精神,如:“小岗精神”、“孔繁森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等等。正是这些伟大而崇高的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辉煌事业。
(一)“小岗精神”——改革之源 敢为天下先
小岗村是安徽省凤阳县最穷的地方,穷则思变,困则谋进,赴任不久的村干部严宏昌焦心之余,悄悄策划了一场永载史册的“变革”。村民都同意放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传统模式,搞“大包干”、“包产到户”,把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给农民,让农村自己耕种。在严宏昌的带领下,小岗村人写下了大包干契约,按下了18个血手印。从此大包干在安徽省推行开来,很快得到周边其他省份的响应,农民都热情洋溢地投入到包产到户中。随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小岗精神的重要内容。1978年前的小岗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凤阳县著名的贫穷村。严宏昌等村干部都觉得不能这样坐以待毖,必须有所作为,扭转这种局面。他们打破思维,敢于创造,于是才有了敢为人先的签契约的冒险之举。签约后,小岗村的村民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2、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小岗精神的实质。1978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已停止,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仍然拘束着人们前行。小岗村干部认清当时的实际,想到的就是小岗村吃大锅饭却挨饿的现实,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逼着他们走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大包干”。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一种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大智慧。
3、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是小岗精神的核心。1978年包产到户,分田单干是非常敏感的字眼。都被视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60年代也有相似的实践,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因推行“三自一包”而被清除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岗村却敢“第一个吃螃蟹”。当时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个创新举动也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他们才在契约上写了“托孤”的交待。这就是一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争论和创新中向真理靠近。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的第一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书写了人民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二)孔繁森精神——领导楷模 永葆本色
孔繁森同志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两次援藏,1994年11月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孔繁森在他短暂一生中,用自己的奉献、牺牲、坚韧、清廉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塑造起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
1、顾全大局,忠诚担当,是孔繁森坚强党性的体现。孔繁森同志1979年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欣然赴藏,知道西藏天高地远,生活艰苦,远离家乡和亲人,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召唤。作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始终讲政治、顾大局,党和人民群众需要他到哪里去他就去哪里,哪里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决定,两次进藏,历时十载。他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高度自觉的党性观念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精神。
2、拼搏奋斗,求真务实,是孔繁森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孔繁森干事就有一种拼劲,面对困难永远保持着一种拼搏奋斗的精神状态。他看到阿里的落后状况,心急如焚,怀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搞调研,做规划。用务实之心、谋事之心、创业之心,推进阿里的稳定和发展。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乡,行程8万多公里,形成了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孔繁森为阿里地区的经济建设,为阿里人民的脱贫致富呕心沥血。
3、廉洁奉献,克己奉公,是孔繁森高尚官德的体现。他能够正确对待权力和金钱,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他从不把权力作为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本,从不以权谋私,从不计较权力的大小,从不向组织伸手要权要官。他身为地委书记,生活上要求很低,从不追求奢华,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优良作风。他的工资虽然不高,却经常慷慨解囊,救济贫困藏民和有困难的干部,孔繁森因公殉职后,只找到两件遗物:一是他去世前四天在颠簸的吉普车上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一是他身上仅有的8元6角钱。
(三)“抗击非典精神”——仁心大爱 众志成城
2003年初春,非典型肺炎病毒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短短几个月,我国20多个省区受到侵袭。抗击非典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在这场重大灾害面前,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坚决攻克,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全国上下一盘棋,共同努力,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非典疫情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和认可。他们以一腔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铸就了“抗击非典精神”。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抗击非典精神”的核心。非典初期,全国上下对这个病魔传授的原因知之甚少。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拨出巨资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成立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抗击非典的主心骨。战斗在最危险前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这场生死的考验中,殚精竭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共产党人在这场上下启动、全国配合的抗击非典中,挺身而出,哪里有危险到哪里去,涌现出一批抗击非典的先进模范,他们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道德的力量。
2、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这是“抗击非典精神”的基石。在与非典搏斗的战斗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人都自觉地参与其中。军委主席江泽民一声令下,全军有1200名医护人员支援北京,要物有物,要人派人。社会各界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海外华人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捐药。支援队伍在全国城市中相继建立,各个行业协调行动,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巨大的互助精神。为了减少感染,需要采取隔离措施,但隔离并没有隔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与人的心灵反映反而靠得更近了,涌现出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感人场景。
3、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这是抗击非典精神的实质。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当时没有特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这样的疾病防控难度特别大。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处在第一线的共产党员发扬迎难则上、敢于牺牲的精神,顽强拼搏,坚决斗争,挽救了一批又一批病人,攻克了一次又一次险情。哪里有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书写了新时期共产党的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奉献精神。
(四)“抗震救灾精神“——多难兴邦 自强不息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这是建国以来的最大一次地震。天灾压不倒中国人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有力有序地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力量。
1、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迅速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快就出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国各地的百万救援大军迅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中国人民竞相捐款捐资,无偿献血,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流淌着爱的海洋,洋溢着多难兴邦的爱国光辉精神。在举国上下奋力援助的时候,受灾人民也没有放弃互相鼓励,共同努力,在这次共产党领导下的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深深的爱国同情心。在断壁残垣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伟大灵魂,看到的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的爱国精神。
2、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现场,到处闪现着共产党人的身影。共产党员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当时的共产党员很多默默地承受丧亲之痛,却仍然坚持救灾。当时个人在灾难中依然勇敢,企业在灾难中努力振兴。在抗震救灾中,共产党员发挥了舍小我,取大我,为国家的先锋作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就是在废墟上不断响起的生命壮歌。
3、中央领导先后多次赶到灾区,奋战在一线指挥救灾。最终有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151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全国共产党员自愿缴纳近70亿元特殊党费,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抢险时,航空侦测、遥感卫星、电子生命探测仪,一系列高科技派上用场,在危险关头抢救了无数生命。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各地也都把做好科学规划作为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抢险还是重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法宝。“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着党和人民砥砺前行。
(五)“航天精神”——古有飞天梦 今有神舟圆
1992年9月21日,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首次发射成功,并于次日安全返回。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在地球环行14周后顺利返回。2005年10月17日卫星顺利发射,并于11月5日顺利进入环月球轨道。2008年9月25号,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宇航员翟志刚出舱在太空行走将近20分钟。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在改革开放圆梦飞天的过程中,锻造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1、特别能吃苦,是每一个航天人坚强意志的体现。航天研究人员常年蹲守荒凉大漠,忍受着严寒和酷暑,如披沙沥金般统计了几十年的资料,才迎来了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除了研究人员的辛苦努力外,航天员也忍受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艰苦。航天人胸怀祖国,心系华夏,面对苦难,决不退缩,他们把自己抛进苦训的熔炉中,把自己放进科研院所和实验基地中,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成就了飞天的骄人业绩。
2、特别能战斗,是中国航天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中国航天事业虽然起步于“两弹一星”工程,但是在很多领域,却是从零开始,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自己创新之路。他们在实践中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生理和意志挑战,敢于向新的技术和攻坚挑战,最终在战斗精神的支撑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他们把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变成了现实,开创了国际航天测控史的先河。昭示了他们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
3、特别能攻关,是航天人敢于拼搏的体现。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和返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闪失。许多环节看似简单或者意义不大,实际上都关系重大。在研究对接任务时,他们不去利用别人的技术和经验,而是自主创新。他们立足中国实际,在科研中对自己提出最高标准和要求,坚持攻关创新,创造了多个中国航天奇迹。表现出了他们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都甘当无名英雄,他们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航天精神”必将传承下去,助推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
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即蕴含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新成果,也彰显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它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展示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拓展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我们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大奇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重大成果,铸就的伟大精神、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中涌出了 “丝路精神” 、“工匠精神”、“特区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等,这些伟大革命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丝路精神——平等互利共生共赢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合生共赢的国家。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往来的大门。东汉班超再次启程,镇抚西域各国共护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崇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绸精神”。新时期中国将继续对外开放,推进同世界的互利合作,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
1、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丝绸之路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和融合中得到发展,宗教在包容和对话中才能沟通,民族在交流和互动中才能共生。要消除当今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倡文明互鉴,互利共赢。首先表现在经贸合作的互通和互补上,其次表现为东西方思想行为方式的互鉴和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以和平发展的理念打造一个“共商、共建、共赢”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及责任共同体。
2、“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概念之别。 “丝绸之路”讲的是东西方的地方,“一带一路”讲的是国家提出的方针。“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沟通贸易的一条商业通道。 “一带一路”是当今中国为了传承“丝路精神”提出的最新国策,是让世界上先富起来的带领人们一起致富的方针,“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平台,实现物质利益的互利共赢。
3、丝绸之路沿岸、沿边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都急需发展,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但又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与基础设施的不足,而中国在这方面却具有很大优势。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发行大量货币,导致美元贬值,大量的外汇储备成了中国的负担。庞大的外汇储备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战略而转化成庞大的资本。中国可以通过输出人民币或者人民币国际化,来保障人民币的增值,输出人民币还可以减少国内通胀压力。中国政府已和许多国家央行,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通过海外企业收购的方式,通过丝绸之路把人民币输送到亚非拉等地去。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它是友谊的道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传承“丝路精神”是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方互利共赢的光明之路。
(二)“工匠精神”——严谨认真,求精创新
“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发扬“工匠精神”,就是要提高我们爱岗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1、“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新时代我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工匠精神”使人们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
2、“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在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爱岗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聚着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我国是创造业大国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捷,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为弘扬“工匠精神,国家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
3、“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在发展现代化工业条件下,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现代机械制造尤其是现代智能制造,要求不仅有娴熟的技能,还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技术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现有生产技术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我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技术精湛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三)特区精神——敢闯敢试,崇尚法制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理解特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是新时期开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
1、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特区精神的动力引擎。40年来,经济特区的干部群众始终坚守特区“改革的尖兵、破冰的勇士”这一定位,始终秉承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和拓荒精神。在改革开放中蛇口工业区在袁庚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先后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发展经验;汕头创造70多项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先后出台了4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特区的每一项改革都把市场经济的活力注入了正在转型的体制机制之中。格力、华为、腾讯等靠着拼劲和闯劲,成为特区实体经济的标杆和“拓荒牛”精神的缩影。
2、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特区精神的显著标识。在发展实践中,经济特区逐步培育了全球视野,滋养了包罗万物的气度,形成了博采众长的思维。特区的策划者和领导者把握时代主题,在引领特区发展的实践中培育了世界眼光和战略意识。特区层出不穷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着来自大江南北的人们,汇聚成推动特区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特区还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遵循了开放的基本逻辑。从成立初期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到“引进来”“走出去”共同驱动对外开放,特区实现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转变。
3、务实高效,崇尚法治是特区精神的突出品格。特区人始终坚持唯实精神,没有受到各种责难和干扰的羁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在实干中,特区催生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深圳的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海王、珠海的格力,厦门的厦华等企业都是特区创业精神的见证。特区人的实干体现为崇尚法治,用“立法”为“实干”撑腰、护航。至2020年4月,深圳共制定229件法规,成为中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其中属于先行先试的立法近110件。“特区精神”是在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 40年来,经济特区通过试验,闯出了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提升自身能力本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四)脱贫攻坚精神——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的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则性、独创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和减贫理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将“脱贫攻坚精神”总结为24个字“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现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国胜利,标志着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1、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充分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种团结精神引领下,我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形成了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使得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种团结精神体现在:通过抓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机制,有效将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与贯彻落实相结合。同时,通过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推广“中国社会扶贫网”等行动,拓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
2、把优秀的干部派到第一线开展帮扶工作,选派“精兵”打“硬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运用,也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兵力打胜仗”的原则。这种决胜精神体现在: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选优配强扶贫干部,尽锐出战打硬仗、凝心聚力克难关;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以攻城拔寨的拼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正是在这种决胜精神引领下,通过集中全党全国全社会的精锐力量帮扶深度贫困地区,最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3、“开拓创新”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我们党立足我国国情,充分把握减贫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扶贫手段。探索了包括生态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在内的扶贫新模式。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创新扶贫体制机制,逐步构建了以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全方位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为内容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引领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在攻坚克难,乘势前进这种担当精神引领下,经过多年的持续奋斗,在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五)抗疫精神——精准施策,众志成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开始的,随着疫情逐渐蔓延,在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境外的各个国家,也相继出现了这种类似病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凝聚起伟大的抗疫精神。
1、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形成了全国上下齐动员、全体国民共奋战的局面,在我国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党中央一声令下,14亿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坚决服从疫情防控工作整体部署,居家隔离、远程办公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特色”生活方式。在迎击疫情最前线,湖北、武汉作出巨大牺牲,为了阻断病毒传播蔓延,坚决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从1月23日到4月8日,封城时间长达76天。全国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支援湖北和武汉市,人民解放军派出40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4万多名建设者日夜鏖战,创造了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
2、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抗疫工作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无私忘我、日夜奋战。据统计,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冲锋在前,4万多名军地医务人员第一时间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数百万名医务人员战斗在全国抗疫一线。在与病毒战斗的过程中,2000多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几十人以身殉职。公安民警及辅警驻守医院、转运病人、街道巡逻、维护秩序,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勇挑重担,130多人牺牲在工作岗位。400万名社区人员奋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中,监测疫情、测量体温、排查人员、站岗值守、宣传政策、防疫消杀,守好疫情防控“第一关口”。快递小哥、环卫工作、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各行各业工作者不惧风雨、敬业坚守。截至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
3、疫情暴发后,有关部门迅速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学支撑。从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形势分析判断,到积极开展病毒溯源、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快速研发诊断试剂,实施诸多抗病毒治疗方法,多技术路线同步研发疫苗,采取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综合疗法治愈患者,无不彰显着科技抗疫的巨大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出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明确要求。始终坚持一切从防疫工作实际出发,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4、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举国上下患难与共,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截止2020年5月31日,累计社会捐赠资金约389.3亿元、物资约9.9亿件。通过加强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帮助。全球170多个具国家领导人、5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及300多个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向中国领导人来函致电、发表声明表示慰问支持,77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捐赠。中国也始终加强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第一时间分享病毒研究成果,分享防控疫情和救治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合作,力所能及地为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防疫物资。中国共产党同110多个国家的240个政党发出共同呼吁,携手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次共5000万美元外汇援助,这一切无不向世界彰显着非凡的中国精神、大国担当、大国气度。
在党史学习中,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发挥革命精神动力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新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力量渗透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力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结束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温党的历史,感悟伟大 的精神,使我们倍受教育和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学习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用开天辟天、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前进,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认真学习党史,把党的革命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理论紧密联系起来,把党的建设转化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力量,让建党百年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创业新征程上奋力启航。
参考资料:
[1]詹蜜,《中国梦之中国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2]王毅,《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3月
[3]牛先锋、王泰泉。《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吉林出版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3月
[4]赵迎新,《国家回忆:共和国难忘瞬间》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年9月
[5]韩庆祥,《强国时代》红旗出版社,2019年7月
[6]典青山、王全青、樊莉莉、石磊、张美:《论伟大的抗疫精神》,《党史研究》2020年第4期
[7]中国西部贫困治理研究中心: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经济日报》2021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