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盈盈
云南省普洱卫生学校 云南普洱 665099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的老龄化等,使得内科慢性病迅速扩大和增多,内科护理工作已成为当前医学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满足边疆地区医疗卫生内科护理专业岗位的需求,培养出现代医疗卫生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从笔者实际的工作情况出发,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校院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内科护理》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内科护理;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内科护理是云南省普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性专业课,是临床各科护理课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临床技术能力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掌握内科多发病、常见病病人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会运用整体护理服务,及配合应急抢救的能力[1]。为了更好的实施这门课程,为本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特根据我校教学资源配备条件、教学对象特点、教学大纲等要求编写了本专业课程的总体设计方案,以便大家对这门课程的概貌和要求有基本了解,有效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做到优化教学内容、保障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1 课程概况
1.1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
内科护理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课 ),是关于认识、预防、治疗疾病,护理内科病人、促进康复、增加健康的科学[2]。它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人文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多样化应用型学科,是临床其他各专科护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与关键。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临床护理职业能力培养和护理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了主要支撑作用。
1.2 课程衔接
《内科护理》开设于第二学年的3、4两个学期,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临床实习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前,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了课程间的良好衔接,本课程教师先与医学基础课、基础护理、健康评估等先修课程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汲取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再与同步和后续的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专业课教师进行跨学科集体备课,让知识点融汇渗透,共同开展综合实训。我校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习调研,与临床护理专家进行线上的沟通交流,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临床医院护理专家共同修缮课程体系[3],实现理实融合、教考结合。
2 课程目标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内科护理岗位需求的调研,确立了课程总体目标:培养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
2.1知识目标
2.1.1掌握各种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方法与措施。
2.1.2 熟悉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问题。
2.1.3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概念。
2.2能力目标[4]
2.2.1必须具备对临床内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变化、心理变化及治疗反应等方面的进行观察、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2.2能正确书写各项内科护理记录单,能够配合医师执行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及对急危重症病人做好抢救工作。
2.2.3能运用内科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2.3素质目标
2.3.1热爱护理专业、喜爱内科护理课程,能自主学习。
2.3.2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在内科护理实践工作中做到关心、爱护、尊重病人。
2.3.3具有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及不断进取和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
3 课程内容与设计
3.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本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为:以整体护理理念为指导,以内科典型病例为载体,以护理工作流程为导向,参考护考大纲要求,将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进行紧密结合[5],与高职、高专有机衔接,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三贴近。
3.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从临床内科常见病中提炼出典型病例,再转换成工作型学习任务,设置真实的工作场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实际工作情景"的设计理念,将临床的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及工作准则融入教学中[6],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考核、反馈,反复对课程设计进行修善。达到了从以学校课程教育需求为中心的模式向以临床工作需要为中心模式的转换,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学情分析
我校的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初中起点的中职学生,年龄16—18岁左右,通过对学生知识素养结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行为特征、思考能力、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调查分析[7],发现她们普遍存有学习被动,缺乏自主性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手段和方法错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自信;爱玩手机,爱上网,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利用社交平台刷存在感;虽然逻辑思维不强,但思想较活跃,善于形象记忆,喜爱交往,动手能力较强,有表现欲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结合护考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手机网络上进行线上学习,课堂翻转,设立临床情景,图、文、音、视相互结合,灵活变通教学策略,任务推动,激发学习动机,小组之间协作探究,角色扮演,组间竞赛,优秀生带动学困生,引导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
3.4 课程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优选与序化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及传染病这9大系统内科常见病护理的教学内容模块。
3.5 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
将9大系统的教学模块分别设置成9个平行包容的工作型学习任务,再将各系统的典型病例转化成60个子学习任务,依据疾病之间的关联性、难易度,由浅入深的来组织安排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程共138学时,理论92学时,讨论26学时,见习实践20学时。其中12节为机动学时,根据我校本专业实际情况已分配进了课程中,教学过程中灵活变动。另外,本专业还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到临床见习,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3.6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校院合作,对本地区及边疆周边地区的内科常见病进行了调研,将调研结果与教考结合,将内科多发病如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确定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实习医院的反馈和学生访谈,将复杂抽象的循环系统,尤其是心律失常、冠心病病人的心电图的分析和培养学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设置为教学难点。
4 教学实施
4.1 教学组织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为课前教师独自备课,课中传授知识信息,课后学生自行复习巩固。而本课程的设计则对传统教学模式做了改革,采用翻转式的课堂[8],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组织教学。将信息传递放到课前,吸收内化集中在课中,课后提升拓展。本教研组通过双线教研,两次备课,线上线下,任务驱动,评价促改等多种形式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
4.2 教学情景设计
以任务一呼吸系统中的子任务6: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为例来展示具体的情景设计(2学时)。
4.2.1课前导学(线上导学、布置任务)
课前,两次备课。第一次备课采用双线式教研,即校内内科护理教研组先对教材进行集体备课,将理论知识与护考有效融合,再与医院临床呼吸内科护理专家开展线上交流和线下座谈,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临床岗位的需求。教师通过网络推送任务,在云班课对班级发放第一次备课准备的预习任务单,学生课前线上自学,通过观看老师上传的微课、微视频学习新知,复习旧知,新旧知衔接,教师可通过在线提问,病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学生认知准备情况,得到学情反馈后再进行第二次备课,根据学生认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4.2.2课中引学(线下课堂、解决任务)
本堂课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程序来设计三个课堂环节,即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及出院护理。每一个环节又包括教与学和演与练。
教与学。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临床氛围,引入病例,任务再布置。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自主探究。根据学生所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授,以图文、音视、动画等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触等的多种感官系统,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简易化、形象化。对于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师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手机线上抢答护考题进行随堂检测;从而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演与练。将相关理论知识直接引入临床实践,根据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的不同知识点分别设置不同工作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练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点评、归纳总结,让学生在临床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将重难点吸收内化,从而达到理实融合、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4.2.3课后辅学(线上辅学、任务考核)
课后,进行个性化学习检测,布置课后任务。教师通过网络在云班课发放作业单,上传辅学资料,考核学生学习成效。个人理论考核,学生在校园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历年护士资格证考试真题测试,可查看成绩及错误解析,与护考直接对接。小组捆绑式操作考核,课后开放实训室,校内护理社团成员辅助老师对同学进行操作辅导,各小组拍摄操作小视频,上传云班课,投票评比最佳小组。学生还可线上自学老师上传的一些辅学资料及课外延展知识,师生在线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提升拓展。
通过对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性教学进行评价,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细心总结后将方法经验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不断改进、优化成熟。
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本课程灵活采用翻转式课堂、情境创设、PBL、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标准模拟病房、网络教学资源及仿真综合模拟人等多种现代教育手段。
4.4考核评价
本课程运用多元化综合性考评方式,包括:随堂考(个人在线理论测评、小组捆绑式实训考核)、学期考(理论笔试、操作抽考)、实习前多站式技能考核和毕业前模拟护考。其中学期考核成绩由过程性评价40%(课堂参与、作业提问、考勤态度、实践能力等)和终结性评价60%(技能考核、理论考核)构成。
5 教学资源
5.1 教材教辅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为林梅英、朱启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使用学习指导与护考训练,及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校本教辅教材。
我校作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护理专业为其主干性专业,参与了国家级资源库的建设,建成内科护理精品课程,内含历年护考真题库、图片库、微课、动画等大量网络教学资源。此外我们还应用云班课、仿真训练系统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5.2 实训条件
我校在中央财政、国家示范校专业建设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建成近6000多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性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基地,拥有多功能监护室、智能化的胸腹部检查教学系统、多功能穿刺模拟人仿真室、心电图检查室、体格检查室等完整的内科护理实训设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所,其中三甲医院10所。
5.3师资队伍
学校不间断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学习进修、交流、竞赛及赴临床一线顶岗实践,培养了一支特色和专兼相结合的“双师”结构的课程教学团队。校内专职内科护理教师12人,均为双师型,其中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医院外聘专家5人。
6 教学效果
6.1教学评价
本课程通过校内的督导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及同行评价来反馈教师的教学能力。我校还定期到医院检查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情况,通过带教老师评价、患者评价反馈学生的工作能力,来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6.2成绩与效益
我校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呈现了逐年攀升的趋势。本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多次获奖。我校应届毕业学生的对口就业比例高,得到用人单位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工作中也频频受到肯定和表彰。我校的毕业生们积极参与组织成立了男护士联盟,阳光帅气的他们走进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在国赛中荣获“最佳风采奖”。这些成绩与效益均显示了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7 课程特色
本课程具有两大特色。
7.1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本课程教学体系是由护理专家、专兼职教师等共同开发研究制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内科护士岗位工作需求相一致,同时融入护考知识,为学生取证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7.2社团参与、赛教融合。我校成立的护理技能社团,作为老师的助手参与技能培训、指导和实训基地的管理,组织校赛及爱心志愿活动,“以点带面”提升全校的整体护理技能水平。技能突出的社员被选送参与省赛、国赛,通过每年的比赛,将先进理念引入课堂,融入考核,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8 改革思路
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待模拟病人欠缺同理心,目前我校正在筹备将标准化病人引入课堂,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和整体护理意识。我校的校园网学习平台资源也仍然存在着更新缓慢的问题,未来本专业将积极建设校园网络资源库,补充和完善相关信息资料,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秀芬,张展.内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2.
[2]林梅英,朱启华.内科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50-361.
[3]于海红,罗晓冰,徐国辉,王丽君,张爱东,王吉,王妍,焦健,左欣路,万紫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8(9).
[4]沈宁,李俊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框架[J]. 护理研究(12):717-718.
[5]菅倩倩.信息化手段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9.2(292).
[6]李荣.中职内科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究[J].广西教育,2018(2).
[7]朱琳.中职学校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作者简介:汪盈盈,女,1985年9月生,云南普洱ren,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内科护理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