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   作者:吴亮亮
[导读]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到国际社会
        吴亮亮
        武警警官学院  
        【摘要】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到国际社会,并载入联合国文件,影响日益广泛。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顺利运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从理念化为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再次统治“天下”的观点也随之出现,而且在西方世界还颇有市场。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误解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重申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表明中国从来都是负责任的,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华文化殖民论”的误解。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解中等收入陷阱——驳斥“中国崩溃论”
西方炒作“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从未绝耳,只要中国经济稍有点短期波动,或者在某个阶段的经济指标不如预期,世界范围内就会上演“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年度大戏。他们仅从表面数据出发,草率地把外部环境的恶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三期叠加”过度放大为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中国身陷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从而忽视隐藏在大数据背后微观基础的持续改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量。实际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对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中国勇立潮头,致力于同各国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主动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新模式,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从“国家级新区”到“自由贸易区”甚至到“自由贸易港”。第二,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一是推进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二是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持续加大简政、减税、降负的力度,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护。第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牢牢把握互联互通这个关键,在“五通”领域成果丰盛。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开发合作、共同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崩溃”,反而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正承载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一系列数据光环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改写“零和游戏定律”——驳斥“中国威胁论”
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众多西方学者秉承“修昔底德陷阱”的“国际关系铁律”,基于古雅典与斯巴达之战、德国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等客观历史事实,公然抛出“中国威胁论”,暗示中国正随着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可预见的未来势必会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各项权益。
殊不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一直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昭告世界:“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创新中国外交理念,提出国与国要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交往新路,同时指出:“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明确否定了权力至上的强权政治理念、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逻辑思维。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努力加深大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与多边的联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纵观全球,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触及世界各个角落,凭的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与他国交往原则。新时代的中国既要扩大朋友圈,也要深耕朋友圈,平等相待、互相信任仍然是建立和维护朋友圈的基础。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不断表明中国爱好和平的世界意愿,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期间,对记者说道:“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由此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就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思路,开出了一剂中国良方,那就是走不对抗、不结盟、不冲突的政治互信之路,这就在相当程度上破解了“修昔底德陷阱”,改写“零和游戏定律”,从而让“中国威胁论”偃旗息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消解文化中心主义——驳斥“中华文化殖民论”
随着中国持续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西方有学者却故意丑化、歪曲中国建立孔子学院的价值追求,甚至将其视为中国政府采用文化入侵手段进行的一种意识形态渗透,继而在全球渲染“中华文化殖民论”。
实际上,文化殖民一直是西方惯用的伎俩,他们凭借其霸权地位,运用资本逻辑,通过语言和宗教这种代表性极强的文化符号强势传播。如今,他们却将这种主客体进行互换,认为中国正在利用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平台,强力输出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实则他们完全忽视了文化殖民的历史根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说明这种从属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是文化殖民的根基。西方学者对孔子学院秉持的批判态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否定,同时也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投下了一张不信任的选票,这种想“去中国化”而又不得不面对世界“再中国化”的矛盾心理加深了他们内心的恐慌。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可见,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交流互鉴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世界各国需要共同维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谦逊态度,尊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文化优劣高低之分,更没有所谓的“文明冲突之论”,文化差异性不能成为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绊脚石,相反,它更应该符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走尊重、包容、互鉴的文化交往之路,才能促进和而不同的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消解充斥世界的“文明中心主义”。
作者系武警警官学院政治工作系党的创新理论教研室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