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及其破裂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   作者:黄冰
[导读] 纵观国际关系史,不同的国家间经常会结成不同类型的联盟关系。
        黄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市,300191
        摘要:纵观国际关系史,不同的国家间经常会结成不同类型的联盟关系。按照斯蒂芬·沃尔特的联盟理论,外部威胁是联盟建立的主要原因。然而最初基于共同制衡威胁目的建立的联盟却可能会走向破裂。联盟为什么会破裂?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挑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制衡或追随强者。这两种行为背后有不同的逻辑,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政策。采取制衡或追随强者的行为具有相对性。在一个追随强者的世界里,如果遵循制衡的逻辑、采取制衡的政策,联盟就会有破裂的危险。本文拟以20世纪20、30年代法国与“小协约国”的联盟以及联盟破裂事件为案例,对该联盟破裂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以及联盟关系。
        关键字:联盟破裂;制衡;追随强者;法国;小协约国
        
        在国际关系史上不同的国家间经常会结成不同类型的联盟关系。按照斯蒂芬·沃尔特的联盟理论,外部威胁是联盟建立的主要原因。然而最初基于共同制衡威胁目的建立的联盟却可能会走向破裂。联盟为什么会破裂?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挑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制衡或追随强者。这两种行为背后有不同的逻辑,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政策。“采取制衡或追随强者的行为具有相对性,对这种相对性的误解是危险的,因为适应一种情况的政策在另外的情况中将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美】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周丕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也就是说,在一个追随强者的世界里,如果遵循制衡的逻辑、采取制衡的政策,联盟就会有破裂的危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奥匈帝国解体后产生的三个主要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于1920至1921年间结成了“小协约国”联盟。“小协约国”联盟是捷、罗、南三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防止匈牙利修约以及防范哈布斯堡王朝复辟而结成的防御性联盟。1924年至1927年间,“小协约国”与法国签订政治条约,加入了法国遏制德国的联盟体系。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该联盟却逐渐走向破裂。本文认为,当“小协约国”出现了追随强者的倾向时,法国仍然保持了克制和松懈,法国这种不合时宜地面对威胁的温和反应成为导致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下文拟从联盟理论,法国与“小协约国”关系的演变,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破裂的原因分析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联盟理论:制衡与追随强者
        联盟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重要组成之一,国家为什么联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是联盟理论的关键议题。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Walt)在其著作《联盟的起源》一书中对这一问题做了经典回答。沃尔特认为,国家之所以联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即,国家联盟是为了制衡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而不一定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根据沃尔特的联盟理论,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挑战时,通常会采取两种行为:制衡或者追随强者。制衡是指与其他国家结盟反对具有优势的威胁,追随强者是指与引发危险者结盟。[ 【美】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周丕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制衡行为的逻辑是:如果制衡是主要趋势,那么国家更加安全,因为对现状发起挑战的国家将会面临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的对抗。国家应当结成或加入联盟,以使自身免受潜在霸权国的威胁。因为如果不能在潜在霸权国变得强大之前对其进行遏制,那么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具有威胁性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大,国家的进攻能力越强大,国家被别国认知到的意图越具有侵略性,那么其他国家结盟进行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言以蔽之,那些具有威胁性试图控制其他国家的国家,将遭到维持现状国家的联盟对抗。因此,在制衡的世界里,最好的政策是体现克制和善意。强国虽然因为能为伙伴国提供支援而受到欢迎,但也应注意避免显示出侵略性。
        追随强者行为的逻辑是:通过与拥有优势的国家结盟,追随强者的国家可以将强国引向别处,以避免自身受到攻击。战争时期与强大的一方结盟,可以分享战后胜利果实。与制衡的逻辑不同,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大,国家的进攻能力越强,其他国家与之结盟的可能性越大。国家被别国认知到的意图越具有侵略性,其他国家结盟进行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小。总之,面临外部威胁的国家会与最具威胁性的国家结盟。因此,在追随强者的世界里,强大的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将受到欢迎,国家为实力所吸引。
        二、法国与“小协约国”关系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奥匈帝国瓦解的基础上,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先后摆脱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独立是三国人民在一战背景下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所争取来的民族独立。
然而,捷、罗、南三国独立后的生存受到了来自匈牙利方面的威胁。作为一战中的战败国,匈牙利于1920年被迫与协约国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该条约将原来匈牙利领土的近三分之二划给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且该条约在赔款、军事等方面对匈牙利有诸多苛刻的规定。《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匈牙利国内人民的不满乃至怨恨,匈牙利人民民族情绪爆发,强烈要求修改条约。“不能,不能,永远也不能接受《特里亚农条约》”[  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页。]的口号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匈牙利长期流行。为了防范匈牙利修约、改变一战后中东欧的政治地图,捷、罗、南三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1920年8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与南斯拉夫首先缔结联盟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果遭到匈牙利的“无端攻击”,另一方应立即援助被攻击一方。条约规定,双方将“坚决维护《特里亚农条约》所建立的秩序”。1921年4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1921年6月7日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分别缔结了内容相似的联盟条约。由此,“小协约国”联盟正式形成。根据条约规定,“小协约国”联盟的义务是防范和应对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的侵略。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法国曾两次遭受德国的入侵,对此法国心有余悸。因此巴黎和会后,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成为法国的首要外交目标。然而由于一战后英国推行扶德抑法的外交政策,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法国谋求与英美等大国联合建立遏制德国的联盟体系计划失败。

因此,法国需要借助“小协约国”来建立反德联盟。同样,“小协约国”应对匈牙利也需要得到法国的支持。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共同愿望使双方走向合作。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是“小协约国”中唯一与德国有领土接壤的国家,因此法国首先与捷克斯洛伐克展开了谈判。1924年1月25日,法国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友好联盟条约,旨在防范德国霍亨索伦王朝复辟和德奥合并。1925年在洛迦诺会议上,法国分别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相互保证条约,规定任何一方遭到“无端攻击”时,缔约双方将相互援助。随后,在1926年和1927年,法国又分别同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缔结了联盟条约。至此,法国实现了同“小协约国”建立联盟关系的愿望。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合作是法国与“小协约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维护凡尔赛体系,抵制德意扩张,维护欧洲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30年代中期起,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小协约国”内部日趋涣散,与法国的联盟关系也逐渐走向破裂。自1929年起,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亦使“小协约国”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危机为德、意法西斯分化瓦解破坏“小协约国”与法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1934年5月,德国与南斯拉夫签定贸易条约;1935年,德国又与罗马尼亚签订合作协定。1937年5月, 德国与南斯拉夫缔结新贸易条约。1938年夏, 德国与罗马尼亚达成专门协议,由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军火。1938年12月29日, 罗马尼亚外长加芬库发表广播演说,明确表示罗马尼亚“既不偏向轴心,也不偏向西方”。与此同时,德国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自治。面对该威胁,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召开“小协约国”紧急会议来讨论当前局势,但遭到了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的拒绝,同时法国也实行了绥靖政策。1939年3月,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坐视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小协约国”瓦解,法国与“小协约国”的联盟关系也宣告破裂。
        三、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破裂原因探析
        在梳理了制衡和追随强者的逻辑,回顾了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关系的演变后,我们来对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破裂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通过上文可以看到,法国与“小协约国”的联盟在二十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有过良好的合作。那么,为什么自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起,“小协约国”中的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逐渐走向了追随德国的道路,为什么法国所采取的军事外交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从而最终导致联盟破裂呢?
        首先,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开始削弱,并且缺乏那种帮助他们解决最迫切问题的盟友。空前的经济危机使欧洲各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捷克斯洛伐克的农业生产、对外贸易虽然出现衰退,但因其工业较为发达,“比它的大多数邻国更好地度过了三十年代长期的经济萧条。”[ 曹胜强:《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443页。]而农业比重较大的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则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走出经济低谷,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急需外国的援助和对外贸易。但法国并未给予其经济贷款,也未做出明确的表态。与此同时,德国却积极地与两国发展贸易。1934年5月,德国与南斯拉夫签订贸易协定,两年后德国在南斯拉夫的对外贸易中已占据首位。在1937年德国与南斯拉夫缔结的新贸易条约中,德国甚至答应以高出世界其他市场的价格收购南斯拉夫的农产品。同样,德国与罗马尼亚的贸易也迅速发展。以至于罗马尼亚外长加芬库发表广播演说,明确表示罗马尼亚保持中立。倘若一开始法国是由于自身也遭遇经济危机无暇顾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而未可厚非,但后期在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两国已经如此明显地表现出追随德国的倾向时,法国仍然没有提出更有利的经济合作条件以拉回两国巩固联盟。因此对于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来说,“与一个只顾大谈安全和保持欧洲秩序必要性的大国相比较,另一个愿意按它们的利益调整其经济政策的大国乃是格外有吸引力的伙伴。”[ 【英】艾伦·帕尔默:《夹缝中的六国—维也纳会议以来的中东欧历史》,于亚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5页。]
        其次,“小协约国”的安全受到威胁,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小协约国”成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匈牙利修约,防止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侵略,并没有规定防范一切侵略国家。“小协约国”加入法国遏制德国的联盟体系也是希望得到法国在有关匈牙利问题上的支持。德国在向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两国进行经济渗透的同时,还利用自己对匈牙利和意大利的政治影响,积极缓和南、罗两国与匈、意两国的矛盾。1934至1935年间,德国利用各种场合对匈牙利强调,应该把修改边界的要求集中于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德国向匈牙利施加种种压力,要求其改善与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两国的关系。相较于德国的强硬表态,法国的表现再一次令“小协约国”失望了。对于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西班牙内战,法国均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甚至当1936年3月,德国出兵莱因非军事区时,法国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这不禁使“小协约国”对法国的大国身份、军事实力以及与法国结盟的价值等产生了质疑。随着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两国追随德国的倾向日益增强,最终联盟走向了破裂。
        四、结语
        法国与“小协约国”最初结成联盟之时,皆遵循了制衡的逻辑,他们希望联合起来对抗潜在的威胁。然而自20世纪30年代起,经济危机的席卷、纳粹德国的崛起,使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小协约国”在自身经济衰退、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表现出了追随强者的倾向。上文提到,在追随强者的世界里,强大的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将受到欢迎,国家为实力所吸引。法国此时应当积极展现自己的实力,表现出强硬的维护自身和盟友利益的态度。但相反,法国完全按照制衡的逻辑,处处体现着着克制与忍让。法国的这种克制与忍让使盟友开始对法国的实力,对法国能否保障盟友的安全产生怀疑。这种怀疑逐渐加剧了盟友的离心倾向,最终导致联盟破裂。因此,采取制衡和追随强者的行为具有相对性,如果在一个追随强者的世界里遵循了制衡的建议,保持了克制和忍让,那么其对威胁的温和反应和松懈将促使盟友背叛,导致联盟破裂。总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与“小协约国”的联盟及联盟关系的破裂对于我们以史为鉴,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周丕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英】艾伦?帕尔默:《夹缝中的六国—维也纳会议以来的中东欧历史》,于亚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5】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