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御河小学 037000
摘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观念与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优化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更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从阅读本身来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各自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以及性格禀赋不同,对同一作品,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营造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
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当前学生在阅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必须从学校、社会、家庭、学生、教师等因素思考,极力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想、敢问,营造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学生对提问感到胆怯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管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建立自信。在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时,可以采取团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在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找明原因。学生在共同探讨钻研,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上得以积累。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提问,勇于挑战困难,做到想问、敢问,使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理解深度
首先,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模式,被剥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动权。教师把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统统强加到学生的笔记中,然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似乎只要成绩提高了就是教学方法正确。教师传授、学生记忆,提高分数和升学率,成了应试教育的金科玉律。学生被填鸭式教学,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变成了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不二选择,也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趋势。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掌握程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养成多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利用专题阅读、片段阅读、主题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在多种尝试中找到符合自己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方法,不断提高观察与思考、写作与感悟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读物作为课本教材的补充材料。教师还可以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设置专门的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分享。这样可以形成相互借鉴、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在对比中加强学习的动力。
也可以充分满足小学生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的心理需求,教师的适时鼓励和表扬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天天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尤其是按时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摘抄优美的段落,用法精准的词语,还有排比、拟人、比喻、通感、象征等写作手法、顺序、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先从模仿开始,在慢慢揣摩他人文笔的用意基础上,自然就学会了按“葫芦画瓢”,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模式。读书笔记的坚持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内涵。阅读材料的拓展、读书笔记的写作,也要不断加大难度和深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味地讲解课文中的读音、词义、段落大意等表面的内容,就会过于浅显,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步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陷阱,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首先,要遵循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有插图的书和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认识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祖国、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刻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增进他们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的信心。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目标阅读法、快速阅读法、以意逆志法、写写画画法。
四、创设学生阅读的情境
有过教学实践的教师都只知道,创设教学情境是让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大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产生兴趣,产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到确切的答案欲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于全方位、多角度,抓住中心和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所思所想,“对症下药”,激发其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还要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和阅读没有思想负担,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上语文课,才愿意进行阅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更多的收获。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意识会不断增强,阅读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高。但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韩卫平.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硼[J].科学教育,2008(7).
[2]邓咏秋,李天英.爱上阅读[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