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1期   作者:文士金
[导读] 近年来,在社会中不断掀起体育运动的热潮,全民运动已经深入人心。
        文士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13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中不断掀起体育运动的热潮,全民运动已经深入人心。在不断激增的社会需求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如体育健身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促进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意义。同时,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就业以后能够快速胜任工作,并为有需求的人提供更加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使体育运动更加规范的发展。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让学校、家庭、学生自己时刻关心,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家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出政策“组合拳”,搭建平台、扩大岗位、拓宽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广大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来带动就业。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有新认识、新观念、新举措,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发展思维,要用改革和发展思维解决就业问题。
一、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该针对体育健身指导和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科学的就饿指导。具体来说,首先,让体育健身指导和管理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以及形成对社会体育工作的高度认可,这样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走入工作岗位。高校可以定期组织讲座、宣讲等,对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工作的现状、成果等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体育健身指导和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视严峻的就业环境,让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是让学生对即将进入的岗位“望而却步”,而是让他们有自信心做好本职工作,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让学生在上岗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最后,高校应该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从而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二、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法体系
        在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具有实践应用的能力、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教师通过游戏法和比赛法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自身的责任心、使命感,培养学生能在团队中积极调整自身计划,修复自身短板,找准自我角色在团队中的合适定位,将个人的能力发挥最大水平,弥补团队空缺并做出贡献;利用体育竞赛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来提高学生自制力,培养学生纪律性,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而应具备高度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奠定基础;了解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学生的优、缺点和突出技能,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模拟训练法此类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就业方向的需求进行实践模拟考核,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和提升自我,找准自身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自我就业优势,获得积极选择就业方向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人才资源,塑造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社会人才,大量的弥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空缺。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的运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化和多样化等都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与学科知识,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体育老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当今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长,不断优化自身学科的知识储备量、提升运动技能。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充分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双重作用。最后,针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如针对体质测试、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的急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体育社长(学校体育运动精英)能力的提升方面,首先,高校应提升体育精英们的体育综合素养,使他们既有较精湛的运动技术又有一定的体育常识和科学健身的指导方法;其次,培养体育精英们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来看,当“精英化教育泛大众化”,当体育学研究生质量下滑、学术水平差、思想素质低等问题饱受争议,当“订单式”培养的预期与结果不一引发种种矛盾……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的不完善、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的不充分等皆体现着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绩效”问题。对高校而言,随着体育产业迅速崛起,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加之知本时代的到来,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井喷之势,而高校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当体育人才供应“绩效”“衰退”,而高校又不得不拿出能力“承接”,其选择“退出”的方式便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随着对人才精细化培养的追求,高校体育专业的设置壁垒却未被打破-专业设置越来越细、课程开设越来越专、课程结构越来越僵化。还存在着校企合作等“应用型”的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方式,但在就业简历上,除具备运动员等级、国家级荣誉等条件外,参加国际级、国家级以及省级社会实践活动已然不是优势。
结束语
        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应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既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也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成为学生强身健体、塑造性格、锤炼品性的重要途径,以便深入贯彻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发展要求。高校与教师需正视体育教学的问题和局限,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基本追求,立足学生学习需求和院校教学发展现实,着重做好内部改革与外部拓展工作,驱动学生由完成学习任务转变为培养健康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裴志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1(03):154-155.
[2]周振乾.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智富时代,2018(11):248.
[3]周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长江丛刊,2018(04):173+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