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空气》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1期   作者:王文娟
[导读] 科学知识: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王文娟
        郑州市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
        教材来源:大象版一年级《科学》/大象出版社2017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        单元《空气》第二课时
        教学主题:《找空气》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科学知识: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作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3)搜集证据: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4)处理信息: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3.科学态度
        (1)探究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实事求是: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合作分享: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物质科学领域中的“物质→空气”,即:空气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概念是: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调查学生对于空气的认知状况,也即前概念,进而提出有关空气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身边的空气,观察空气的特征,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中且无色无味。
        关于空气的特性,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常见性、重要性、混合性和物质性”,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客观普遍存在性及一些一般物理特征进行认知,通过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常见性和物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这样可以更好的为中高学段学习空气的混合性及重要性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物质,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中。从概念体系来看,本课需要建立的科学认知有: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充满了未知的好奇和兴趣,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选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从整体来看,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空气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找空气活动,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2.在主动找空气、证实空气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搜集证据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了解压缩棉被的真空收纳技术,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通过找空气活动,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2.难点:在主动找空气、证实空气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搜集证据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准备:
1.分组材料:塑料袋、空矿泉水瓶、塑料水槽、粉笔、注射器、其它材料。
2.学生准备:笔、活动记录手册。
3.课件:小猴子找空气绘本图片,被子抽真空视频片段。
评价任务:
1.在活动中感知空气的存在,能说出证明空气的工具和方法。
2.通过找空气并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让学生知道并说出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