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德语课程设立的现实与理论依据研究——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1期   作者:朱薇
[导读]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萌生了开设德语专业或课程的构想
        朱薇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萌生了开设德语专业或课程的构想,本文从学校特色,课程定位,区域经济,时代背景,国家职教理论政策等等角度出发,简述开设德语课程的依据以及影响因素。并以江苏省领航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分析其德语课程的设立、管理及发展,以供同行审视,也为该校未来德语课程发展提供可追溯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 德语课程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多元办学 “1+X“证书制度
        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实现扩招100万人,2020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希冀: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1。中央财政为落实这一部署,再次拨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257.11亿元,比2020上半年增加19.9亿元,增长8.4%2。国家顶层设计对职教的重视让众多高职院校对自身发展雄心在握,同时受全球一体化的影响近年来市场对除英语以外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攀升。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很多高职院校萌生了开设非英语语言专业或课程的构想。
        德语也属于一种非英语通用语,是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24种官方工作语言中使用最广泛的母语。目前国内有2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德语专业3,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德语专业或课程的支撑研究尚且较少。笔者于一所五年制高职任教德语,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所观察和体会到的现实层面和国家宏观政策等理论层面浅述五年制高职德语课程设立的依据和影响的因素。
        一、现实依据
        1. 着眼本校特色,清晰课程定位,服务区域发展
        我国最早创办职业教育的缘由之一是本地区域经济对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型人才的急需。今年江苏省教育厅再次明确并强调了这一点:五年制高职应明晰办学定位,坚持服务本地发展的基本定位,主要培养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4。
        截至2017年7000多家德企在中国投资兴业5。2019年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表示,欧盟国家尤其德国对华投资增速较快,投资接近翻倍6。德资的进入必然也对中国有相应的技术人才需求。目前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比重不到7%7,从现有情况看德国对华投资也并不会缩减规模,同时可能还会继续增长。以奔驰为例:今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0.4%,占其全球总销量的1/3,相比之下奔驰上半年在欧洲、北美洲以及整个亚太区的销量都在下滑8。由此可见,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收益颇丰,同时对中国市场也有一定的依存度。从地域上分析,数据显示在长三角地区的德企占德国在华企业的30-60%9。
        很多地处长三角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觉察到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长态,并融入到了本校自身专业的建设中:例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苏州职业大学,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都增设了应用德语专业。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无锡机电”)也地处长三角地区,然而外语类专业本身并不是该校的擅长领域,如若仅仅因为所处区域经济的需要贸然跟风开设德语专业,必然会存在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师资教学经验不足,课程培养定位不明,对口就业前景未知等问题。
        从行业上分析,65%的德国在华企业主要投资在制造业领域,如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和电子等行业。2015年82. 4%的在华受访德企业就曾表示,寻找合格员工是面临的最大挑战10。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机械制造类、语言类等专业人才近年来在五年制高职毕业生中供不应求11。德国在华投资所集中的以上行业与无锡机电本身具有历史的传统专业设置不谋而合。无锡机电开设机电类、自动化控制类、电子信息类、艺术设计类4大类专业,其中数控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软件技术等5个专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软件技术等6个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
        无锡机电在本校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德语课程而非德语专业作为学生的辅修语言。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又与本校特色专业相结合,明确了“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思路与定位,作为省领航学校服务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
        2. 借风“一带一路”,助力企业“走出去”
        2016年“一带一路”战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的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逐步由改革开放时期的“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一带一路”战略如同一个纽带,连接起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了德国的赞同和响应。目前中德之间已经开通多条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例如重庆—杜伊斯堡、郑州—汉堡、长沙-杜伊斯堡、哈尔滨-汉堡、兰州-汉堡、长春-汉堡、武汉-汉堡、乌鲁木齐-杜伊斯堡等)。而“一带一路”倡议也使德国有所获益,以杜伊斯堡为例:统计表明2017年中欧班列占杜伊斯堡港总业务量的20%,同年杜伊斯堡港吞吐量增长30%,在德国港口中发展最快;2017年杜伊斯堡港通过中欧班列运送标准集装箱超10万个,营业额为2.5亿欧元,增长9%,创历史新高,税前利润2200万欧元,增长16%;同时仅在物流领域,这就给杜伊斯堡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截至2017年已有100来家中资企业落户该市12。除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落地德国进行双方合作,具体到中德之间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李克强进一步指出,中德双方应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把德国的先进技术同中国性价比高、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装备相结合,携手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13。而江苏省政府也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境外就业14。
        中德双方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合作,首先会遇到的就是语言和文化的壁垒。“走出去”的中方企业急需既掌握某一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和实操能力,又具备中级左右可以大致协助工作沟通的德语基础,又对德语区文化和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又接受过与国际合作者进行跨文化沟通和团队协作教育,又深深热爱祖国和所从事行业,同时接受在中德两地往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无锡机电德语课程的设立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入学时需要选择自己今后5年的主专业,然后无锡机电为在校生提供为期三年的德语选修课程,语言水平最高培养目标为B1级别(下文会具体解释级别分类)。在不弱化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有学习德语作为二外的机会。德语课程的设立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语语用能力,以及中德文化习俗的认知和对比,而非专业的德语学术研究能力或者作为中介者的翻译能力。课业之余学校也会积极引导并推荐学生们参加多元化的国际师生交流活动,让他们往后在跨文化的工作行业中不惧国籍差别的生,不畏文化异同的难,实打实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3. 助力本校国际交流,积极践行开放办学
        江苏省对领航学校提出了加强国际师生交流合作,作为领航学校应至少有一所稳定合作的境外学校的硬性要求15。截至2019年无锡机电共有3所国际伙伴学校,1所来自瑞典,另外2所来自德国:诺伊斯信息技术学院和和美综合中学。每年会有60位左右的中德学生参与到伙伴学校的交换活动中。在与这两所伙伴学校的国际交流中,无锡机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诺伊斯信息技术学院与该校进行的是“主题式”学生交流活动。例如,2018年主题是电子支付,无锡机电的师生为德方师生申请了支付宝模拟账号,在德国为他们模拟了中国现在无处不在的扫码支付,而德方学生也采用报告的形式为中方师生介绍了他们的主流经济往来模式和成因。

“主题式”交流方式为原本陌生的双方学生提供了引起交流和探讨的话题,以便双方在沟通中比较异同,并且向其它感兴趣的话题领域延伸;和美综合中学与该校进行的是“寄宿式”学生交流活动,既中德双方学生会在见面前通过邮件和微信等方式结对,结对后会前期进行网上沟通和了解,这也是为后期互相寄宿伙伴的家中做铺垫。“寄宿式”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双方学生扩展出一个亲密朋友式的交流和相处空间,同时也使双方学生在伙伴的家庭中更切身体会到中国和德国的相处方式和民俗文化。
        而德语课程的设立都使得与这两所德国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进行地更加融洽和富有成效。同时伙伴学校的交流活动和学生后续保持联系的友谊也促进了中方学生对德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可以说德语课程的设立和与德国伙伴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如今不少学生希望继续学业深造,例如通过专转本,3+4等等方式。无锡机电对学生的求学态度也一直抱有积极支持的态度,并且积极为学生拓宽继续升学的渠道。2019年无锡机电与维也纳应用科技大学签订了大学预科项目的合作备忘录。学生在取得德语A2及其以上等级的证书后,可以满足条件申请前往奥地利读预科。在顺利完成一年的预科学业后,可以申请奥地利境内的大学进行学士阶段的学习。这一继续升学的方式丰富了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也深化了无锡机电德语课程设立的内涵与意义。德语课程的设立也为学生接轨奥地利预科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展现了无锡机电作为省领航学校积极践行开放办学的态度。
        二、理论依据
        1. 试水多元化办学,力行跨界融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国教改”)中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6。
        无锡机电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并不是完全独立地开设了德语课程,而是参与了隶属于德国外交部的德国国外学校教育司所提出的“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倡议,携手歌德学院成为了中国PASCH-学校(意为伙伴学校)中的一员。目前中国有82所PASCH-学校,其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2020年具有招生资质的高职院校有89所,其中有3所为PASCH-学校,这也展现出无锡机电作为省领航学校勇于试水社会多元办学的态度。
        姜大源用跨界说来解读多元化办学的内涵,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在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外部结构相互耦合连接的参照系下实施的教育行为17。而这涉及到4种跨界:企业和学校、工作和学习、职业与教育、经济界与教育界18。
        遍布超过100个国家的600所学校构成了一个德语学习的沟通网络。PASCH网络和歌德学院会对PASCH-学校的德语课程设置、学习环境创建等等提出富有经验的建议,也会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活动。对于德语教师会提供德语及语言学发展的资讯,教育教学法的培训,以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及时接受到能实际应用到国际交流、工作实习中的实用德语。同时歌德学院也会积极为高职高专PASCH-学校的学生提供有助于求学求职的实时数据和动态信息,以及为学生对接德企的实习机会,例如每年朗盛集团4周见习机会,暑期赴德3周企业见习机会等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岗位和工种,未来他们在求职时才不会茫然和迷惘。
        无锡机电不仅仅是为学生设立了一门德语课,更是联手歌德学院陪同学生一起跨界认知象牙塔外的职业世界,共同耕种良好的工作信念和健康的职业观。这样多元的办学结构使无锡机电的德语课程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眼活泉。
        2. 对标“1+X”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经历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此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了新的需求。单一的,重复性的劳动因无法适应产业的不断更迭不再受到市场青睐,而复合型技术人才炙手可热。
        “国教改”中指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9。
        首批试点领域专业为建筑信息模型,Web前端开发,老年照护,物流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而后将根据试点的经验逐步扩大试点的专业领域范围。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将不再是学生和市场需求对接时唯一的凭证,社会范围内公认的、经行业内权威认证的技能证书,既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应,也是学生求职时与众不同的亮剑。
        无锡机电德语课程的设立也对标了“1+X”证书制度。在PASCH项目的支持下无锡机电引进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欧框”)作为认证学生德语技能的标准。“欧框”在2001年由欧洲理事会及其所属语言政策司专门成立的“语言学习与欧洲公民资格”项目组倾力10 年正式出版。“欧框”下的语言能力证书不仅在欧盟范围内,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认可。“欧框”将对语言能力的认证分为6个等级:A1,A2(基础),B1,B2(独立运用),C1和C2(熟练运用)。每个等级并没有用词汇量数,语法量数等静态的标准来衡量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而是采用动态的“能做”描述语言作为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例如,完成德语B1级别的学习者应当能在标准德语的表达氛围下,尤其是熟悉的情景中,如工作、学校、业余活动,正确捕捉到主要信息20。
        由此可见“欧框”下的语言证书,具有证明学生解决与语言等级水平相适应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反应。这样的衡量标准也体现了“欧框”以行动为导向的外语教学理念。它倡导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交际语言能力和自身现有能力去制定策略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姜大源认为课程开发的良好状态是应当从传统的基于知识存储的结构走向基于行动体系的结构,即基于知识应用的结构21。而“欧框”的理念也是与国内眼下课程构建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1+X”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将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认为切不可为急于求成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缩短学时和课时,再次沦为应试教育22。而“欧框”每个等级都明确规定了参与该等级考试学习者需要达到的学时数:申请参加A1等级认证需要达到80-200课时,A2需要200-350课时,B1需要350-650课时[]。无锡机电每周为学生安排6课时,每学年教学课时在218课时左右,完全符合“欧框”的要求。
        引进“欧框”下的德语语言等级制度考核,也是无锡机电不断追求高质量教学和培养方案,对标“1+X”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尝试与实践。
        三、结语
        基于以上个例分析,五年制高职或者延伸至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德语课程或专业时,应当结合学校所处区位、时代背景、本校条件和特色、政策导向、前沿职教理念等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谋求专业及学校的长远且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拾人牙慧或者目光短浅地决定。
        无锡机电德语课程的设立也是该校积极寻求跨界融合,做好江苏省领航学校的举措之一。德语课程自2015年开设至今在教资组建、教学理念、教学人数、课时安排、等级认证、对外交流等等方面已经逐渐成型且稳步发展,也树立了一定的业内口碑。2020年7月该校第一批赴奥地利就读预科的学生们顺利收到了维也纳应用科技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文字实录)——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20.05.22. http://www.gov.cn/premier/2020-05/22/content_5513757.htm. 2020.08.17
2.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257.11亿元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07.27
3.马丽丽. 国际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现代. 2018,5(03):20-21
4.姜大源. 课程开发关键:结构问题. 世界教育信息. 2018(21):53-54
5.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 1+X 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 职业与教育. 2019,9(15):5-12
        [作者简介] 朱薇(1991-),女,江苏镇江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语老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