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旦
青海师范大学 810008
摘要:影视作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带给人们文化的力量与震撼。随着国内影视业的迅猛发展,在少数民族新生代当中也出现一批优秀的导演与影视作品。顾桃导演的《犴达罕》就是其中之一,以独特的镜头叙事方式展现了鄂温克族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现状,深刻挖掘了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焦虑。
关键词:犴达罕、鄂温克、民族志电影
一、顾桃的独立视角与鄂温克人的精神困境
顾桃作为民族志纪录片导演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在《犴达罕》这部影片中从宏观的视觉背景下,深刻反映了长期以来生活在我国北方的鄂温克族的生存空间、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通过当地人主位视角,顾桃客观冷静地展示了鄂温克族人在面对与狩猎生活截然相反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时所遭遇的复杂的情绪和本能的反应。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边缘,处于从狩猎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特殊阶段。这在另一种层面上可以解释为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其实就是文明的抉择,是传统的狩猎文明与现代社会文明之间的选择,这是任何民族在现代化的转型中所经历过的痛苦和艰难的关乎存亡的抉择。
这部影片中的男主角维加身上兼具鄂温克族的集体意志与他自己的个体意志的双重角色,整部纪录片从维加的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自我身份表述开始,他所经历的富有戏剧性的遭遇,再到具有反思和悲剧意味的结局,深刻反映鄂温克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二、犴达罕的隐喻——鄂温克人的生存空间
如果说维加在这部影片中代表的鄂温克人的精神状态,那么犴达罕就把鄂温克人生存状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犴达罕又称驼鹿,体型庞大,性格温顺,在严酷的北方寒带环境进化过程中具备了独特的生存本领,对当地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北方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中作为图腾崇拜而信仰,在人们的人文环境也同样具有特殊的含义。然而,这样一种神奇的动物却在现代文明的空前冲击下不断的遭遇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每年都有大量的犴达罕倒在偷猎着的抢下,还有一部分丧命在横穿于它们家园的高速公路上,所以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里也属于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近年来,由于国家层面出台保护相关动物的法律法规,把犴达罕这种数量正在减少的珍贵物种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才幸免于惨遭灭绝的边缘。
鄂温克族是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狩猎民族,在当地语言中鄂温克的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犴达罕被视为神圣的象征,鄂温克族的驯鹿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国内唯一的驯鹿民族,具有地方独特的文化习俗。驯鹿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朝以前,南朝时期的《梁书》中就记载了关于“养鹿如养牛”的习俗,文中指的就是饲养驯鹿的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一方面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长久以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从游牧发展为到定居,从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转变为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现代社会分工的方式。另一方面。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遭遇空前的挑战和深刻改变,而当地人对应对这种变化表现得十分无奈。在影片中这样一段镜头进行叙事:当他们驯鹿完成之后,在黑夜里烤火喝酒,其中一人深情地唱起了他们的传统民歌。在歌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和对他们当下生存状态的不满。这时已经烂醉如泥的维加口齿不清的说到:“我们从弓与箭的世界来到原子弹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和语言正在消失”。他作为一位当地有文化的人,或许他时刻都铭记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在对现实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借酒消愁,发泄自己藏在内心所处的反感和压抑,却又无法抗拒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什么民族或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样遭遇过生存的挑战和危机,都曾经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三、鄂温克人崇高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影片中通过两段故事,展现了鄂温克人崇高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第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们去打猎看到有六只熊,但它们都在恋爱。维加说:不能打扰它们,要尊重“自然时刻表”。在鄂温克人的传统观念中,在动物交配和繁殖的时期是神圣的,这时是不能造孽。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历史中,鄂温克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与生命观,他们与驯鹿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他们经常给驯鹿取动听的名字,对待驯鹿犹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在传统节日中,往往都会为驯鹿梳妆打扮披红挂彩,带上铜锁,把他们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与驯鹿共享。鄂温克人有时会因为有一头鹿死去而失声痛哭。在他们传统文化习俗中常把驯鹿当做嫁娶的聘礼,求婚时男方要带来几头驯鹿或者结婚时女方也要带回驯鹿。在举行婚礼时必须要让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围绕新的帐篷转几圈,进行这一传统的仪式祈福人畜兴旺、风调雨顺。
第二个故事,维加的姥姥是个萨满巫师,有一次他调皮捣蛋踢了一个蚂蚁包,被姥姥发现后给他扇了一耳光。这观念背后有通古斯萨满文化的影响,“在满通古斯语诸民族中都有动物报恩的故事”。[] 在这样的萨满文化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自于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鄂温克人所信仰的萨满文化主张“天地合一,万物有灵”。[]
大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存在类似于这样的自然崇拜和敬畏生灵的观念,只是从人类社会步入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之后,才把这些原始崇拜的观念逐渐丢失或者人为的进行歪曲和异化。其实不仅仅是鄂温克族人,其他民族都基本上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藏族传统节日中,“萨嘎达瓦”被称为“素食月”,认为是神圣的一个月,因为很多动物都在这个季节进行交配和繁殖,很多藏族人相信“在这个月里诚心礼佛念经,其功德会增上一万倍,放生施舍也一样,所以信徒们都早早地期待着,想要事半功倍的为自己、为家人消业积福”,[] 。
四、最终的抉择与反思
影片中维加最后与夏老师一起到南方生活,刚开始他不太适应,他在南方的都市生活显得格格不入。虽然在夏老师的帮助下有了很多变化,但在他身上特有的北方民族生活方式似乎永远无法改变。在见到南海观音时,他的灵感顿时闪现,做了一首即兴诗,诗中充满了博大了自然和人文情怀。但他的诗对于另外一个习惯一理性思维的群体来说,它仅仅是一首诗而已。海德格尔曾经在《诗人何为》中指出在技术进步而又精神贫困的年代中诗人的重要性。[] 他在南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变得沉默、温顺,但也没有了以前的激情和狂野。这或许是融入了南方社会,适应了他者的文化,遗忘了自我的故事,也或许是一种妥协,是对当下不可抗拒的现实世界的服从。但在影片中,他最后的归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重新回归遥远的故乡,回归树林与曾经同甘共苦的人们和正在消失的犴达罕生活在熟悉又陌生的时空中。
结语
顾桃导演的这部《犴达罕》从头到尾以民族志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鄂温克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同时他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叙事这群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困境。这是一部充满“乡愁的”和“寻根”的影视作品,没有华丽的镜头,也没有刻意的掩饰,只有真实现状和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唐]姚思廉.梁书[M].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73
2.陈曲.中国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于濛.谈满族服饰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兼论萨满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才智,2015
4.张琦 张鹰.拉萨的萨嘎达瓦节.中国西藏(中文版),2010(02)
5.魏洪霞编.唐诗三百首.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6,
6.[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商务印书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