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力涛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0
摘要:由于国家教育改革工作的实行,使得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本文以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模式创新的有效性为例,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实行模式创新的措施,以此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水平,为学生素质的养成提供助力。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有效性;高校;模式创新;志愿者服务;工作模式
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以此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进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助力。但是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我国大学生的素质呈现片面化的状态。所以就要重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对其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使其可以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促使学生向着综合并且全面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服务结构设置混乱和管理模式不健全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者是高校的共青团,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使得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高校志愿服务机构脱离共青团的管理,成为一个单独的社团。但是在高校志愿服务社会成立的之后,却依然沿用共青团的管理方式,其中的组织结构也是与共青团一致。这就导致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不合理现象出现,阻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而也就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就要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1]。
(二)学生自身的社会价值难以体现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在进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时候,一切的活动都是以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主,没有进行更高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出现教育意义不理想的现象,难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作用。而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管理人员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忽视,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支持,使得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协助交警维护马路秩序,扶老人过马路等。这些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其成长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就要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创新,以此提升志愿服务的教育意义,进而使得学生自身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三)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定位存在人员模糊的现象
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学校的志愿服务机构的人员较多,但是志愿服务机构自身的定位是比较模糊的,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导致志愿服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志愿者安排混乱的现象,不但使得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可能使得志愿人员虽然忙碌,但是对于自身价值的提升效果有限。尤其是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时候,对于任何事情都处于好奇的心理,在进入志愿服务社团之后,新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的服务活动参与,使得自身的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但是由于高校志愿服务机构中的人员定位模糊的现象,导致新生在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的时候,参与是一些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新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程度有限。所以就要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优化,使其可以发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作用,以此提升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培养人员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
(四)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不全面的现象
我国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大学生以在高校学习时间的长短为基础,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年级越高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员越少。而高年级中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人员主要是组织的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很少出现在志愿服务之中,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是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因此在这个因素的影响下,就导致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处于散乱的状态。
追求根本,还是因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存在片面的问题而导致,使得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进而阻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促使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创新的有效性措施
(一)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制度,保障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要想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正常的进行,那么就要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制度,以此使得志愿服务机构的运行处于规范的状态。比如,在志愿服务机构的运行过程中,建立责任制,以此加强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使用责任制,对志愿服务机构的工作进行划分,使得其中的参与人员可以实现各司其职的目标。同时使用责任制进行机构的管理,也可以减少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影响服务机构的正常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得以正常地开展,并且使其处于井然有序的状态,以此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作用。
(二)优化和创新志愿者管理模式,保障学生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为了使得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可以实现保障学生社会价值得的目的,就要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此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使得服务工作的效果得到保障。例如,在对志愿服务机构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把志愿服务工作与学生的评奖评优进行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进而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得以提升,以此保障学生的未来发展[3]。
(三)以专业为基础,明确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进行的意义
要想使得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意义得以实现,那么就要结合学生专业,开展不同的社会服务活动。比如,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而言,学校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可以组织与文秘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学校或者一些机构组织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发挥,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促使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加,以此增加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使得学生向着光明未来发展。
(四)组织更多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升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效果
要想使得高校志愿服务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那么就要组织多个种类的志愿服务工作,以此解决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不全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而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地开展。例如,在志愿服务机构进行工作的时候,可以对实践活动进行分类,以基础类和专业类以及提升类为主。顾名思义,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效果和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提升类的,就是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贫困地区或者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进行义务支教。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得当地得劲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的见识和经验得到丰富,以此推动学生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发展,使其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4]。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分分析,使得我们明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志愿服务工作遇到瓶颈问题,导致其对学生的影响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所以,就要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保障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以此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助力。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的有效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44-45.
[2]郑立.基于志愿者活动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有效性探析[J].青年时代,2019,(20):224,227.
[3]缪朦朦.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机制研究[J].长江丛刊,2019,(34):23-24.
[4]孙珏."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v.19(8):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