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毛泽东“劳动教育”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0   来源:国教工》2021年11期   作者:向安
[导读] “劳动创造幸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安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616
                                
        摘要:“劳动创造幸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教育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美好生活的获得需要实实在在的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
一、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强调:“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1]可见,毛泽东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论述劳动教育的,是实践活动决定人的认识,也是实践活动决定人的认识由低到高发展。因此,不劳动,不参加实践活动,就不能出真知。
        我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都证明,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幸福的源泉。1941年和1942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停发八路军的军饷,并要求“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在经济极端困难中,日本帝国主义又实行“三光”政策,使得抗日根据地陷入严重困难之中。
        毛泽东曾经这样提出问题: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尖锐指出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靠双手生活下去。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不发达,我们的祖先仅靠石器尚能繁衍发展,而我们更不能坐以待毙。毛泽东又指出,在封建社会,人们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剥削,绝大多数的劳动果实要给他人,一方面要养活一家三四口乃至七八口人,他们活下去的动力还是靠劳动。因此,在一个没有老幼的壮劳力群里,没有封建地租剥削,没有活不下去的理由。因此,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里强调:“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2]毛泽东指出党必须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的生产。为克服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和财政困难,毛泽东号召各机关、学校、部队进行生产自给。南泥湾就是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一个典型,在八路军的生产运动中,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能极大解放生产力,也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明了道路。但是有些青年认为只要有了社会主义制度,一切幸福生活就会不请自来,就可以不费力气享受生活。毛泽东敏锐观察到思想上懈怠的危险,指出只沉浸于制度优势,是不能创造财富的。毛泽东告诫全党上下抛开劳动谈制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是一所铁路背景学校,在2019届以前招生规模相对较少,每届毕业生4000人左右,大概3000名毕业生进入各铁路局、地铁、大型国企等,就业质量较好。就业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就业大环境,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行业发展趋势,四是学生就业观。该校长期的就业现状,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默契”,即进校就能去国企上班,导致学生思想上普遍形成了偏差,在职业观和就业观上陷入狭隘的功利主义。2020届毕业生因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数量缩减,部分学生看不清就业现状,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在毕业季陷入了被动。2020年铁路局等国有企业改革,招聘规模较往年缩减一半,甚至部分专业往年就业火爆,在2020年爆了冷门,导致铁路专业毕业生就业史上最难,非铁路专业更加困难。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没有抓住非公有制企业的招聘机会,错失良机。
        职业素养是人在职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思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职业思想。

就是说,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入党启蒙、专业介绍、思政课、专业课等,向学生灌输“新时代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而不是通过特定职业创造幸福。职业只是平台,需要劳动者去奋斗,奋斗才能成就出彩人生。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强调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一开始觉得自己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不但觉得工人农民比较脏,甚至连他们的衣服都不想穿。在与工人农民一起劳动生活后,毛泽东就根本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觉得工人农民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在毛泽东看来,部分知识分子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如果不把过去的世界观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和工人农民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就会同工人农民格格不入,工人农民也不会把心里的话向他们讲。因此,知识分子只有同工农群众结合,和他们做朋友,就可以把书本上学来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实在在改变世界的武器。
        毛泽东把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总体目标,这是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根本变革。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大刀阔斧消除旧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劳动的弊端,大力推动勤工俭学、半农半读、半工半读,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生产与教育相结合。在这个目标的推动下,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一切高等工业学校,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一切农业学校,可以在自己的农场进行生产,也可以到合作社,总之要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农村里的中小学,也要参加农业和副业生产劳动。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指出:“几千年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具···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4]在毛泽东的推动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9月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示》还提出,知识分子应该多向工人、农民学习,要接触社会实际;学生要搞勤工俭学,可以到工厂和农村;学校可自办工厂,可与厂社联系,让学生参加劳动。可见,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劳动要与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相结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在学校教育上,毛泽东要求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对于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毛泽东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并辅之以宣传教育工作,成为新人。毛泽东在废除地主阶级的私有权时,仍然尊重他们作为劳动力财富而存在,并且分土地和财产给他们,通过参加劳动,改变主观世界,直到思想上把自己变成农民,那么也可以享受选举权。
        邓小平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的劳动教育思想。1978年,邓小平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5]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摆在了“五爱”的重要位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正如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讲的那样:“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新时代科技迅速发展,一方面要求教育质量迅速提高,一方面要求高校劳动教育要创新发展,使大学生爱劳动、真劳动、肯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一步形象的说明,要幸福,必须要努力劳动。
三、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笔者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为载体,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实际,以毛泽东劳动教育相关论述为切入点,制定2021年提升职业素养的“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方案。即一个中心——立德树人;两个切入点——劳动教育、党史教育;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抓劳动教育;四个平台全覆盖——课堂、马研会、微信公众号、马研论坛;五场实践活动——校内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六场劳动系列专题讲座。系列讲座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角度阐释“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1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8-399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6].《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基金项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立项项目《新时代高校以“微故事+” 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编号:2021-SKC01

作者简介:
向安(1986-),陕西旬阳人,男,法学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