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城市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地铁车站的建设,地铁车站能够更好的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种种便利促使地铁车站建设数量在不断的增加,针对这样情况我们要对整个供电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得整体照明应用变得更加的节能,让相关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轨道交通发展变得更加的节能环保,更好的降低地铁运营负担。
关键词:地铁车站;供配电;照明系统;节能分析;
引言:
地铁车站在全面建设的时候,供配电照明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系统是否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能源消耗。如果在后期使用的时候长久的安全稳定,不仅会对人们的照明需求进行满足,同时还会创造出更为舒适明亮的地铁环境。所以本文对地铁车站供配电及照明系统节能措施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性的建设意见,以此能够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对地铁车站供配电进行简要的分析
地铁在全面运行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整体的安全和稳定,供配电系统的全面应用能够对这两大要素做出充分的保障,因为供配电系统对于照明设备、消防设备、给排水设备运行作出充分的调控,针对每一个环节能源消耗都会做出有效的解决。其一,如果供电系统整个运行模式采取集中供电形式,主变电站可以通过地铁电源获取能量。其二,如果供配电系统采取分散式供电形式,一定要在地铁供电来源上加入配电综合开关。这两种形式无论地铁处在哪种运行模式上,都不会出现独立地源干扰情况,并且对用电条件作出充分的满足,让人们在乘坐地铁的时候更加的安全,对于城市的交通出行能够做出重要的保障[1]。以下图一就是地铁车站的供配电照明调控设备:
二、地铁照明供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分析
地铁车站照明系统能够为列车运行指明方向,并保证人们在乘车的时候享受到更为宽敞的照明环境条件。通常情况下照明系统分为普通照明系统和应急照明系统,普通照明系统对于列车的稳定运行提供稳定支持,应急照明系统针对特殊情况进行解决,并保证列车运行正常稳定。地铁车站往往会聚集大量的人员,为了保证每个人的财产安全不会受到任何的侵袭,我们一定要提高照明系统运行稳定性。所以说地铁车站照明系统采取交叉配电应用模式,相关联的照明设备采取独立电路进行配置,并且保证不同照明线路有不同分配箱进行独立控制,所以说所提供的电源也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照明线路都配备独立的电源,即使出现短路突发情况,保证不会对其他照明线路产生任何的影响,使得整体运行频率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这样将会保证车站照明系统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供配电照明系统进行充分的节能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对站厅照度进行充分的调控
站厅照明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区域,所以说我们要对这部分照明应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良好的管控,保证能源利用更加的合理,并会取得良好的节能优化效果。所以说我们要对暂停的照度进行调控,设定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外在环境完成照明调节应用,在特殊区域加入照明感应装置和调光感应装置,根据人员地点情况完成照明系统调节,以此能够取得节能减排应用效果,更好的满足当下绿色环保发展需求[2]。
(二)对自然光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地铁车站在全面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自然光照进行充分的考虑,然后提出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案,对自然光照进行全面的利用,有利于实现绿色节能应用效果。自然光线属于可再生的循环资源,对其进行全面的利用,能够满足室内光照条件,创建出更加完善的室内环境。还有就是自然光照可以循环往复的利用,更好的避免其他资源所产生的消耗,让我们的能源利用变得更加的平衡,使得我们的光照环境变得更加的合理。并呈现出图二这种良好的光照效果:
(三)进一步优化广告照明设备
地铁广告照明设备往往会被人所忽视,但是这部分在应用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消耗。主要是由于地铁车站是在地下环境当中进行运行,广告照明设备需要全天候的运行,并且需要广告照明设备达到较高的光能量,还能够体现出良好的广告应用效果。所以说我们要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降低这部分的电量消耗。在进一步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采用LED发光二极管进行布阵排列,对于发光电量所产生的效果能够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还不会降低宣传应用效果,对于整个的节能减排能够做到进一步的满足。还会更好地延长广告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以此能够发挥出更大作用和价值。
四、结束语
地铁车站建设在不断的完善,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在完善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能源消耗问题,通过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地铁车站应用更加的长久稳定。同时也有利于供配电照明系统应用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保证在其应用的时候不会出现任何的能源消耗问题,更好的完成节能降耗指标。为地铁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良好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曾庆国. 浅析住宅小区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 266(01):56-58.
[2] 于红亮.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应用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