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丽
(北京怀柔医院;北京1014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中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后对其效率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选取人数为80例,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年5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5月,在此期间设立参照组和研究组两个小组,将患者依据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以每组40例均分至两组,同时为了凸显出本研究中护理方法的效果,对不同分组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以此完成对照研究,其中前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后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上述治疗方法实施后,需要详细地记录相关数据,如抢救和分诊时间,尤其是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详细记录,并对比两组的实际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其抢救时间和分诊时间均短于参照组,相比后者有明显不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心功能、心率以及血压等指标在治疗前的数据相比,无明显的区别,并未展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说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均有所改善,研究组的优势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救效果,可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诊护理流程;急救效率
引言:为了深入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采用急诊护理流程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另外一部分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以此完成对比分析,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中的主要对象,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完成80例选取。期间将所有患者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命名小组中,即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患者的年龄最大值为74岁,最小值为52岁,平均值为64.2岁,以上资料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具体操作措施如下:(1)结合急诊功能的实际情况,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制定,同时提高护理流程的技术含量,重点降低风险性。并采用相关制度进行全面的管理;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完成各项操作。(2)患者接受急救时,需要严格按照急诊流程完成,以先挂号后急救的流程为主,之后尽快完成患者病情的评估,同时对患者的有无溶栓药物过敏症和有无适应症进行判断,详细地记录评估内容,及时通知分诊,做好相应准备。(3)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通气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保证呼吸通畅,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或气管插管治疗。同时还应该积极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分诊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将统计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与神经功能缺损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患者的抢救时间、分诊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本次研究的计量数据,而患者的基本资料则为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而在统计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采用SPSS 23.0软件完成。(±)为计量资料检验时的表示方法,%(百分比)为计数资料检验时的表示方法,数据比较后,若差异较大,使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不同方法护理后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和分诊时间
研究组接受急诊护理流程后与参照组抢救时间和分诊时间相比较短,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病的发生与血管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出现狭窄和闭塞的情况,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有关。改变具有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的威胁[1]。该病发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相关数据表明,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治疗方法,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时间窗有着直接的联系,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减少神经受损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然而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选择十分重要,在抢救工作中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结果显示,抢救时间和分诊时间明显减少且短于参照组,同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改善,相关数据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常规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达不到理想目标,而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后,弥补了这一不足,提高了抢救效率,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0):57-58.
[2]王芳,李艳华.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刊,2020,55(10):1148-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