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云霞
(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病房;上海200030)
【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社区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样本遴选社区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常规组(常规护理,n=36)、康复组(社区康复护理,n=36),2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前比较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与常规组比较,康复组FMA、BBS及sheikh值更高,BI值更高,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社区康复护理可提高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效果、达到改善预后目的,值得推崇。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脑梗死后遗症;康复效果
脑梗死是目前常见的脑血管病症,分析发病机制是:脑血管供血障碍、引起局部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坏死,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老年群体较常见,患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高,患病后表现为认知障碍、偏瘫等,给患者、家属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随着我国脑梗死诊疗技术发展、患此病的群体病死率逐年下降,但经流行病学显示,治疗后仍有60%-8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等,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如何制定对症康复措施,成为脑血管领域亟待解决要点。徐红丽[1]认为,口头宣讲、遵医用药及常规指导均属传统要点,未注重个体差异、康复效果单一,未获得理想效果,临床应用受限,鉴于此,本文分析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对症护理的价值,汇总: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回顾性研究,数据取自社区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康复组(36例):男女比例20:16,年龄40-75岁,平均(61.39±8.85)岁;病程1-9d,均值(4.83±1.15)d;肌张力Ashworth分级:Ⅰ级13例,Ⅱ级11例,Ⅲ级8例,Ⅳ级4例;常规组(36例):男女比例19:17,年龄41-78岁,平均(61.57±8.96)岁;病程1-7d,均值(4.56±1.12)d;肌张力Ashworth分级:Ⅰ级12例,Ⅱ级10例,Ⅲ级8例,Ⅳ级6例。P>0.05、可比较。患者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签字。
【纳入标准】①与“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年版)”相符[2],经头颅CT确诊;②已脱离危险期、体征平稳;③有完整资料。
【排除标准】①脑炎、脑外伤引起脑梗死;②伴脑出血等其他脑部疾病;③伴凝血功能障碍、内分泌病症;④精神异常;⑤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传统护理):口头宣讲、病情观察、膳食调理及遵医用药等。
康复组(社区康复护理):①情志疏导:社区根据患者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借助心理学技巧评估心理情绪后,提供针对性干预对策,通俗易懂阐述脑梗死后遗症的危害、康复措施等,利用音乐、眼神交流及肢体接触等,保证其全身状态放松、消除心理应激性,鼓励家属参与康复进展,予以鼓励、关怀及安慰等,提高配合度;②康复训练:(1)被动训练:卧床静养者,告知家属间隔2h协助翻身、按摩受压关节,利用拇指对四肢曲池、尺泽等穴位按摩,也按摩腋窝、颌下等淋巴部位,30min/次,2次/d,力度以患者可耐受较适中;(2)主动训练:予以患者持续一段时间的被动训练后,逐渐将辅助力度降低、鼓励其主动活动肢体,结合实际、制定对症康复计划,早期进行肢体伸展、伸屈等,循序渐进锻炼,借助学步车、扶持等方式过渡至站立行走,步态逐渐纠正、增强自身平衡力,且后期指导患者自行穿衣、洗漱等,优化日常行为;③语言训练:循序渐进的从指导患者发声、逐渐向与他人沟通过渡,从单音节发音向多音节发音过渡,也从词语向句子过渡,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1.3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评估2组运动功能(参照简式Fugl-Meyer评分量表[3]-FMA,总分100分)、平衡功能(参照Berg平衡量表-BBS,总分50分)及躯干控制功能(参照sheikh躯干控制量表-sheikh,总分100分),各量表分值与护理效果呈正相关。
生活自理能力:参照“Barthel指数(BI)”评定,涉及洗漱、穿衣、入厕及平地走,各维度总分100分,评分与护理效果呈正相关。
满意度:科室自制“满意调查问卷”,百分制,满意>88分,良好60-87分,未满意<60分,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excel表整理,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n(%)]表示,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护理前比较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护理后与常规组比较,康复组FMA、BBS及sheikh评分更高,P<0.05,见表1。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4],社区康复护理可提高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效果,分析发现:①脑梗死患者出现后遗症,易有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能消除其心理负担,改善心理应激性、保证患者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下接受康复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进程、利于协助重建战胜疾病信心,提高主观能动性,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促进护理进展顺利;
②结合实际,提供被动训练、主动训练等措施,以神经冲动为基点,持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对梗死区域神经细胞突触增生产生刺激、促进生成新血管,改善局部血流灌注、增强康复效果,且提供康复训练利于重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使脑组织适应性、敏感性增强,缩短神经功能恢复进程、改善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促进疾病转归;③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切实提供语言训练能促进患者语言同功能恢复、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效果显著。
本研究示:①与常规组比较,康复组FMA、BBS及sheikh评分更高,P<0.05,表示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平衡力、运动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稳定病情,促进其尽早回到社会、日常生活;②与常规组比较,康复组BI评分更高,P<0.05,表示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达到改善预后作用;③与常规组比较,康复组满意率更高,P<0.05,说明本文与许银苹[5]文献相似,因此康复护理可拉近护患距离、为促进疾病恢复提供可靠保障,具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社区康复护理可改善运动功能、增强平衡力,拉近护患关系、达到预期康复效果,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徐红丽,王琼,徐红艳.共情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情绪、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0,44(10):1639-1640.
[2]吴德雪.家庭康复护理对脑梗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西藏医药,2020,41(03):108-109.
[3]王静,党睿.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9):2451-2453.
[4]蔡佩丽,梁美秀,陈如心.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40(05):1120-1122.
[5]许银苹,彭爱君,姚红英等.团体游戏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9,27(06):65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