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秀明1 庞秀宇2 陈晶1何鑫1王媛1赵健1李同军1通讯作者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2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肛肠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分析太极拳结合运动针法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经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社区脑卒中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6例;对照组选择运动针法治疗,实验组则选择太极拳结合运动针法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BBS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且实验组治疗后的BBS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太极拳与运动针法,能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显著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针法;社区;脑卒中;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具体是指因为各种血管性因素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的非外伤性的血液循环异常,引起局部脑组织损伤,进而发生神经功能损害的疾病类型之一。现代医学技术的逐渐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脑卒中的临床存活率,但是致残率却依然较高,导致患者不能生活自理,让其家庭负担明显加重。而临床研究发现,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是加重脑卒中患者家庭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1]。在对卒中后平衡及肢体功能障碍进行治疗,运动疗法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太极拳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引导术,在对卒中后平衡障碍进行治疗时,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太极拳结合运动针法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选取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92例社区脑卒中患者。研究人庞秀明为黑龙江省名中医第一批继承人,师承黑龙江省名中医李同军教授,李同军教授对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有丰富的经验,继承人庞秀明在跟师学习中继承了李同军教授的针法,并对92例患者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纳入标准:意识清楚;满足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6例。对照组中,25例男性,21例女性;其年龄为51-72岁,平均为(62.15±3.16)岁。实验组中,27例男性,19例女性;其年龄为53-71岁,平均为(62.03±3.32)岁。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处理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运动针法治疗:选择枕下区、顶前区、顶区;选择丛刺法,选择0.35*40mm毫针,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根据上述穴区向后或者向前透刺,皮肤与针体之间的夹角为15°,刺入帽状腱膜下,刺入深度为20-25mm,捻转,每分钟大约200转,每区刺入3-5针,每针捻转时间为1分钟。长留针进行间断行针,捻针间隔时间为半小时1次,持续2次后,将捻针间隔调整为两小时1次,每次进行1分钟捻针,留针时间为6-8小时。实验组则选择太极拳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选择“健身气功.太极拳”标准开展太极拳锻炼,每天2次,每次20分钟;运动针法治疗同对照组一样。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6周时间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选择Berg平衡量表(BBS)来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表示其平衡能力越理想[3];②选择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表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理想[4]。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平衡能力改善情况观察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BBS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且实验组治疗后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 讨论
中医学将脑卒中纳入到“中风”等范畴,主要是因为血溢脉外或脑脉瘀阻,进而引起筋脉失养,导致偏瘫侧肌肉萎缩、肢体麻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发现,采用运动针法对顶区进行针刺,能有效调节平衡功能中的运动执行、感觉输入,进而来对运动协调性进行改善[5];对顶前区进行针刺,则能对动作执行能力进行改善,对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异常进行有效控制;对枕下区进行针刺,则能对平衡障碍进行显著改善。但是在对平衡障碍进行治疗时,运动针法更加侧重于前馈调节,对反馈调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太极拳为我国的一种传统功法,运动和动作模式主要为下肢、躯干,并注意四肢配合与协调,侧重于“行”、“气”、“意”的整体锻炼。脑卒中患者积极开展太极拳锻炼,不但能让下肢负重明显增加,让心肺功能和下肢肌力明显增加,而且能充分挤压和活动下肢关节,让关节灵活性明显提高。连续性变换双下肢中心,不但能对交互神经支配进行发展,同时还能让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整体配合协调性明显增强,促进启动平衡机制,提高肌肉运动的控制力,能对运动针法的缺点进行有效弥补。
总之,联合应用太极拳与运动针法,能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显著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媛媛,安丙辰,郑洁皎.太极拳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9):1057-1059.
[2]廖雪珍,张媚涓,张璐.太极拳锻炼联合辨证施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健康状况评分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1):76-78.
[3]崔永胜,杨慧馨.太极拳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干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0):1-3.
[4]庄开岑,徐英,沈珍华, 等.太极拳改善老年脑卒中康复治疗患者下肢平衡功能及步态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21):3352-3354.
[5]丁懿,郭琛琛,王宁, 等.太极拳第三式联合常规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7):673-676,704.
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申田青年人才基金
课题编号:KY-2018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
课题编号:ZHY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