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月5期   作者:李静
[导读]

李静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研究样本98例选取为2018年10月到2020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纳入病例经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实验组(n=49)、对照组(n=49)。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漏测血压、抗凝剂错误、透析操作错误、穿刺点渗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

   血液透析是肾脏代替疗法的一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操作相对复杂,且有很高的护理风险,若操作不规范极易引起系列突发事件。现阶段透析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为有效降低或消除血液透析相关操作风险,需进一步加强护理过程中的血液透析风险管理,是保证医师顺利治疗的关键。因此,在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应实施针对性风险管理,通过对护理风险的评估,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以进一步降低不良护理管理事件的发生风险[1]。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价值,现进行如下总结报道。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98例分析对象为我院2018年10月到2020年9月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入选对象经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2组,49例被纳入对照组,另49例被纳入实验组。对照组中24例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年龄最高69周岁,最低31周岁,年龄跨度计算后为(49.57±2.38)周岁。实验组中23例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年龄最高68周岁,最低30周岁,年龄跨度计算后为(49.83±2.14)周岁。2组患者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检验后呈现P>0.05,提示均衡可比。
1.2方法
   将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干预措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相关规定,实际开展血液透析需谨遵医嘱。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在此基础上积极与患者沟通,完善消毒净化管理制度和科室管理制度。强化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做好透析异常状况的防范措施,详细检查相关设备和用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及时找出安全隐患源头并积极处理。(2)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严格根据相关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如避免混放多名患者血液,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内瘘穿刺技术水平,以免发生动静脉瘘闭塞。(3)充分做好应急预案的处置工作,充分考虑科室实际情况,评估患者情况等,制定应急预案处理原则,如常见的透析管道破裂、透析器破裂、电路故障、空气栓塞、管路凝血、透析失衡、患者低血压等问题,根据常见问题建立应急处理预案措施,避免发生护理风险事件。(4)严格根据正规操作程序实施各项护理措施,保证机器正常运行,透析液温度和浓度符合相关标准,正确连接透析管路,反复核对透析消毒液保质期、透析器型号、患者姓名及基本信息等。透析过程中密切检测患者实际情况,定期检测患者血压水平,严格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等,在护理过程中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有效减少对重要过程和环节的深入医治,最大程度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记录两组漏测血压、抗凝剂错误、透析操作错误、穿刺点渗血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本次调研内价值调查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对比检验,护理效果经χ2检验,以率(%)表示,2组数据经分析处理后,结果呈现P<0.05表明统计学意义形成。
2结果
   实验组漏测血压、抗凝剂错误、透析操作错误、穿刺点渗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经检验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需面临两方面的风险因素,一方面在于患者本身,大多数患者为慢性肾衰竭、食物中毒、急性肾衰竭、急性药物中毒等,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大部分为危重患者,由于疾病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加速退化,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明显升高;另一方面在于临床医疗因素,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差等,均会导致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为有效避免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做好血液透析的风险管理显得十分必要[2]。
   风险管理是新兴护理管理措施,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测、风险处理等,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通过提前开展的风险识别,能够有效查找出护理的薄弱环节,拟定针对性干预对策,对于提高护理风险处理能力较为有利,能够有效保证患者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根据临床经验分析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有效降低患者风险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为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降低护理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率[3]。本次研究结果数据表明,实验组漏测血压、抗凝剂错误、透析操作错误、穿刺点渗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经检验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漏测血压、抗凝剂错误、透析操作错误、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咏梅.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5):390-391.
[2]刘光月.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9(3):283-284.
[3]李晓翠,贺喜艳,黄莉敏.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0,7(33):147-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