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养老事业是解决养老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月5期   作者:樊正康
[导读]
樊正康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呈加速深化。据全国老龄办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3亿;到2033年将突破4亿;而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比例双双达到峰值。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中提出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据有关研究机构调查,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呈现9073模式,也就是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在机构养老。机构养老难以满足我国巨大的养老需求,主要还是靠居家养老。虽然社区养老只占7%,但它是居家养老的基础[1]。“居家养老”的提出实际上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家庭照料到现代的社区照料、老年人的生活单位从家庭向社区的转变。居家养老的实质是社区养老,目前全球社会对“社区养老”逐渐达成共识。以美国为例,美国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加,为了缓解养老紧张的局势,美国逐渐推广和使用社区养老方式,在距离住所较近的社区进行集中养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丰富、欢乐的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较之机构养老的优势体现在它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和心理特征。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社区养老能够有效整合地缘和血缘关系,老人在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的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能够同熟悉的邻居、朋友、亲戚聊天、拉家常,从而消除寂寞和孤独。较之机构养老所面临的新的居住环境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孤独感,它维持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消除陌生感和不安全感,有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也更易被老人们所接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9年5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国务院常务会确定了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四条措施:
   一是增加社区养老服务设备、设施建设范围。现阶段,需多老旧小区尚未建设完备的社区养老服务设备和设施供给制度,导致老旧小区相关设施不健全,对此需要采用政府租赁、回购等方式采购全新或者可以正常使用的养老服务设施、器械等。对于新建小区,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设丰富多样、符合标准的养老设施,并交由政府进行管理,采取低偿的方式用于社区养老服务,或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直接以无偿提供的方式,保证新、旧校区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同期、同质开展[2]。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的腾退用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需要优先用于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用房、设施等,扩大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围。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群,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方面,要个性化、专业化与品牌化,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居家养老独立服务区、养老便民服务区和智慧健康示范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比如助餐、助浴、日托、全托以及居家上门服务等;针对当下存在的短板,几种力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弥补当下的空白与不足;培育居家养老服务,让家庭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场所,对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比如家务料理、生活照料等。
   二是适当的放宽准入标准,让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社区养老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放宽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的标准,并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降低水价、电价等,这样能够让更多的养老机构可以投入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社会资源的介入,能够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点,让更多的老年人可以接触和享受社区养老服务。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创建点菜式的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养老服务。养老市场在放宽之后,当地政府要积极建立更加公平、开发与有序的养老服务市场,确保社会力量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3]。在具体开展期间,还需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资金支持等各种方式予以支持。通过上述支持途径,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低偿使用,甚至是无偿使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社区养老服务的成本投入,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全面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财政补贴。为了保证社区养老失业能够长足、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做好财政补贴工作,为养老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增加职业院校、高校等关于养老服务人才教育的资金投入,增加专业教育设备的采购,这对于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养老服务的开展,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与高效的服务。人才是养老服务期间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很少有年轻人喜欢从事养老服务,所以需要通过财政补贴,提高服务者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此项工作中。同时,也要利用好财政补贴,让每一笔资金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四是需要对国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支出进行调整和改进,投入更多的资金,为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能够进一步加快建设进程和质量。通过增加在失能老年人照看方面的资金投入,对高龄、残疾以及经济困难的老年人,采取资金集中补贴的方式,还可以增加护理、津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务院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政府要支持养老企业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养老服务网络平台,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4]。通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的技术优势,实现安全看护、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高度集成的信息共享,提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服务水平,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发挥智能社区的作用,在进行社区养老建设过程中,需要最大化借助现代智能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万物互联技术、5G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优势,创新打造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个人、家庭、物业、政府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居家养老智慧化升级,提升居家养老幸福感。植入健康管理平台,医疗机构介入将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档案与家庭签约医生、金融服务、商业保险等大数据整合,构建社区“互联网+大数据+健康管理”养老平台。结合老人可穿戴智能设备(如:健康手环、找TA定位器等),提供实时定位服务,获取精准位置信息,同时具备电子围栏、SOS求救报警、双向语音、远程监听等功能。通过整合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实现对心率、血压、血糖等项目的实时连续监测,给老人全方位保护随时掌握居家养老老年人健康状况。数据自动化采集,结合科学规范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建立系统完整可追溯的老人健康管理档案。在居家老人家中加装门锁、门磁、红外人感等智能硬件设备,通过NB-IoT/WiFi网络将硬件监测信息传输至智慧社区平台,自动进行数据态势分析,当居家老人家中门锁/门磁超过24小时未正常开关,或红外人感未监测到人体移动时即自动触发异常告警,社区管理平台及家属APP端会立即收到相关提醒。
   以社区为单位,对社区内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在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的同时,创新养老应用场景,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此外,可发挥物业管家贴近用户优势,拓宽物业服务边际,进行精准营销,探索推广基于“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智能穿戴、健康监测、养老监护、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养老服务产品。采取社区治理和社区养老联合的方式,实施一体化保障策略,做到精神、医疗、照料、金融、保险以及物资一体化保障管理,能够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医疗等养老方面的实际需求。在设施齐全、条件良好以及熟悉的社区环境中,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更加安心、放心的在这样的社区环境中生活[5]。以社区养老为基础进行居家养老,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于解决空巢失能、少字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发展社区养老事业是解决养老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发展社区养老事业是解决养老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在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期间,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策略,确保社区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满足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林. 探索创新养老运营模式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瓶颈[J]. 重庆行政, 2019(003):46-47.
[2]葛书涵, 蔡名言. "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探究[J]. 神州, 2017(17):200-200.
[3]卢钊. 供应链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优化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D]. 武汉科技大学, 2017.
[4]赵小兰, 孟艳春.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优势、困境与出路[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89-95.
[5]宋雪, 王旭春. "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04):168-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