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敦军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广西柳州 545500)
摘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历时五年,在我三江县境内野生有中药植物物种有一千五百多种,常用中药材植物有上千种,适合开发种植,发展三江经济的物种丰富,三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肥沃的土壤很适合中药材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开发发展三江县中药广阔的路子,发展好中药材的种植是提高三江县农产民经济收入的....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从二零一二年启动到二零一七年结束,历时五年,我有幸全程参加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普查工作。在我三江县境内共查到一千五百多种药用植物,其中采收制作标本的植物有八百多种。同时相比第三次普查发现了新的物种有野菰、金线莲、银线莲等多种植物,同时对比第三次普查记载有的中药物种本次普查少见我未找到;如徐长卿、走马胎等。这些药物物种一方面是因为灭荒造林使之该物种赖以生存的野外环境遭到破坏,失去了生长环境而濒临灭绝。另一方面大面积地伐木造林,仅有少量的适宜的生长边缘、由于没有走到站致该物种没有查出。现查出三江县地域内有上千种以上属于野生分布状态的中医药常用中药材物种。
普查发现,三江县药材种植及养植现状:
三江县药材种植又分为传统药材种植和药材经济生产种植及养殖:
1.传统种植,传统种植是由民间民族医生为了便于临时采用而从山上野生移至园中栽培种植;种植的药材有:当归、川芎、麦冬、五加皮、结香花、蔓陀萝花、泽兰、白前等;
2.属于园景庭院观赏花卉载培的有风仙花、月季花、蔷薇花、芍药花、菊花、鸡冠花、辛夷花、石榴花、玉兰花等;
3.民间端午节前药市上交易而种植的药材有:大风木、大 骨、过塘藕、水菖蒲等药材。
目前作为经济增值种植的药材有:银杏、八角(大茴香)、山银花、罗汉果、勾藤、瓜蒌、五指毛桃、大钴等,种植面积大量的有①银杏,几乎每村、每寨都有种植,其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种植,现在不论叶果都是盛产期[1]。②勾藤,勾藤种植全县不低于5000亩,三江县各乡镇农民借退耕还林的东风各村寨的农民都普遍将欠水田种植了勾藤,且涌现了富禄乡归述村党书记,滚迪一户种植勾藤500亩,且现在正在扩大发展,县城个体老板何许光,租地种植勾藤500亩现已是盛产期。种植10亩8亩的农户普遍,种植势头有如三江的茶叶种植,如果发展得好有望成为既三江的茶叶产业一样成为三江的经济产业支柱。③罗汉果种植仅分布于高基和平两乡,种植有20年的历史,年均种植2000亩以上,年增加农民收入有500万元。④小银花、八角、银杏由于流通有限现处于有种无收现状。⑤大钴、五指毛桃属于刚引进试种尚无产值。⑥瓜蒌种植全县统计也只有500亩左右,是以只收种瓜仁作为副食品收购入市,不作为药材收购。
近一两年掘起一个农业合作社“三江县秋满园农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种植,深加工开发药材副产品(药茶、药膳)现开发的品种有重楼、走马胎、黄花远志(黄花倒水莲)六月雪等、
一个占地十亩的教学示范基地,“三江县侗药传承教学实践基地”。一户土别虫养殖户,和平乡和平村韦兵土别虫养殖户。
三江县药材商品流通状况:目前三江县没有药材市场,仅有五户商贩长期以收购三江县土特产的时货,有冬笋、香菇、木耳、茶子、桐子、茶麸等兼收野生药材,兼收的野生药材有:灵芝、重楼、勾藤、黄精、五指毛桃根等。兼收购药材价格:灵芝以菌盖面直径10CM以上20元每株,菌盖面10以下的8元每株、6元每株不等;重楼200元每公斤鲜品,勾藤60元每公斤干货,茎枝20元每公斤,黄精7.5元每公斤生货,五指毛桃根7.5元每公斤生货。而三江县种植的部分药材如银杏、山银花、八角由于收购户没有销路不收购、故以此种植的八角、银杏、山银花便处于有种无收状态[2]。
发展三江县药材种植,开发三江县药经济:
药材种植首先必须要有适合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还必须要有土地、劳力、适宜的物种植的物种、以及科学的种植管理团队及政府改策扶持及资金的投入。
三江侗族自治县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土壤性质:
① 三江县地处东经108°53′~109°50′北纬25°22′~26°2′、是湘黔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属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19℃之间,南北温差1℃~2℃、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有雾、四季宜耕、春多寒潮阴雨、夏多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93mm、夏季为降雨高峰期占全年的42~48%,春季为次降雨高峰期占全年的30~35%
冬秋降雨量较少。三江又属日照偏少地区,年家际日照数平均1333.3小时。年平均雾日79天,平均无霜期321天,平均降雪5天,平均结冰7.2天,平均相对湿度81%[3]。
②三江的地形地貌:
三江境内地貌分为残余山地、陡崖窄脊山、V形谷、河从丘陵河流、谷地残余山前梯地等六种层次一级地貌。地形趋势东南矮缓、西北高峻岭陡。
③三江县境内的土壤:
三江县居红壤地带,但随着山地海拔高度不同分为红壤地带、红黄壤地带、黄壤地带;垂直分布规律大体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为红壤地带、500~800米为黄红壤地带、850米以上为黄壤地带。土壤的整体特点是土体肥厚、多为壤土,有机质含量高。
三江县的植被分布:
三江县森林植被的重直分布是海拔5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500~800米生长有栲类、栎类、酸枣、批赤杨、楠木、枫香、光皮桦等,海拔800米以上山地多为水源林和灌木丛为主,山顶多为苔藓,短曲林带,海拔1000米以下为山地阔叶林,一旦受破坏后生着马尾松、盐肤木、野溱、杜鹃、白粟、毛芋等组成次生森林。荒地则生长五节芒、铁芒萁、纤毛鸭咀草、野谷草、四金脉等禾草丛生,间有小竹类分布。人工植被主要有杉木林、竹林、油茶林等。林下分布满次生植物。
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然的气候条件,多层次的地貌条件以及肥沃的土壤条件很适合各种植物生长。所以我三江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物种非常的丰富,仅中医药常用的中药物种在三江县境内就查到上千种,这对于发展三江中药材事业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天然条件。开发中药材发展三江中药材经济保证了物种条件,可开发的物种很多,资源丰富。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木材、茶叶、毛竹、油茶以及旅游业。三江县是广西重要的木材基地县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林业县,三江的茶叶年产4000吨,价值2亿元,茶油种植面积76万亩,曾被誉为“中国茶油之乡”,有“广西茶叶之乡”的称号,正在向全国茶叶大县迈进。发展三江的中药材种植三江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三江县是林业县,而中药材很多本身就是材下植物或林缘荒坡地植物,具备了种植中药材必备的环境条件,而且本身就是原生植物。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出台,三江县又有许多耕地恢复变成林地,当然更适合发展林下经济,而种植中药材本身就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好模式。同时三江县是林业县,林业经济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本身不是很多,因此就有更多的富余劳力。
发展中药材的种植,还得讲解中药材的特性,中药材经济商品是一种具有独特性商品,最关键是他的道地性。中药材的道地性就局限了中药材的产地,地域的局限性[4]。
中药材的道地性:
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医中药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所用的中药材讲究的是道地性,如淮药、川药、浙药和广药等。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就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是指药材质优效佳(现代认为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这一概念是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通俗地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生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总而言之就是中药固有成分的含量标准。道地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固然高。
道地药材的判断标准:
1.道地药材必须在中药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了一定时期的临床检验。许多道地药材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即使是新兴药物,也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临床检验,才能获得普遍认可。
2.道地药材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优良的功效,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道地药材必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从而得到医家的广泛赞誉,而药材经营者为了营销药材,也会广而告之,令这类疗效卓绝药材家喻户晓。
3.道地药材的出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这种地域性,或体现在药材对于特定产区的独特依赖性,或体现为其产区地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技术,为他地所不及,或是在出产地经传承精湛的加工工艺,其他地的技艺无法取代,或是药材在特定的产区的产量长期保持稳定,占据着药材交易的主流地位。
道地药材的影响因素:
道地药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药材,其根本原因即在于自身的品质,但必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药材都具有道地性。不同的生物体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不同,有些要求十分严格,有的要求不甚严格,适应性强,分布广。如蒲公英、雀卵、桔梗等适应范围广泛,也就没有明显的道地性产区。
自然的地理、气候环境、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地形土壤气候条件等形成了自己的品质与生长,繁衍习性。而一旦环境改变,必然使该物种做出适应性调整,如果该物种无法适应,最终必须遭遇灭绝的厄运。道地药材是在中医的实践中被发现并被加以现论总结和指导,具体表现为发现药物的功效,扩展药物的种类,指导中药的应用以及检验药材的质量上。
农业耕种对于药材的直接意于扩大药物的资源。药物最初为野生的,数量有限,产地有限,获取相对不易。药物栽培的出现,使人类具有较稳定的药物来源,且且产地范围有所扩大,而且随着药物栽培的成熟,栽培的品种往往取代原来的野生品种,称为药品的主要来源。农业耕种不仅能使药物的资源得到保存与发展,还扩展了药物应用的种类。在野生品种往往资源少,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认识到其中的一部分应用方式。而人工栽培品种则产量大,资源丰富,人们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又逐渐发现了其他的应用方式。农业种植药材对于道地药材最显著的意义体现在药材产区的形成,某一地区在具体具备适宜环境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栽培方式,长期地大规模地种植某道地药材,能够为市场提供稳定的药材来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广泛的推动作用,对于道地药材而言其直接作用表现是促进医药知识的传播推动工具技术的革新。对中药资源的挖掘,拓展起到推动作用。首先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能直接对药材所含的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测定,为中药材的生产拓宽了产地来源,不仅局限于道地药材,而是某一药材虽不属于道地区域所产,但其所含成分性质相同,含量达标亦可选用。在道地药材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发展和开发本区域的道地药材,开发种植适合本区域开展种植的有经济价值又有保证的临床疗效的本地道地药材,发展本区域的药材经济。
开发种植中药材,发展三江县药材经济:
中药材的种植除了适宜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还必须要有土地、劳力和适宜培养种植培育形成本区域道地药材物种外更离不开政府政策扶持及资金的投入以及政府培育的科学种植管理及高品管理流通信息管的管理团队。
药材种植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已然存在而不由我们人为之而改变。而生长在三江这块土地上的上千种药物自己已然选择就绪。土地三江本身就是个林业县,而药材本身又是林下植物,从而发展三江县的林下经济是最为适合,再加上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又为发展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地。至于劳力的问题,三江县是林业县,林业经济劳力的投入本身就不需要大量,所以我三江县劳力是富余的,本身就是一个劳力输出县。那么药材种植发展三江经理就摆在了三江县的决策层面了,如果三江县有志开发中药材经济,在国家空前注重国民全民健康,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环境下,发展三江的中药材种植,开发三江的中药材经济前途无量、前景广阔。那么政府行为需在做什么呢?
1.首先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培养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使农业在种植中药材生产过程中既收获了药材的经济利益又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实惠,幸福满满,积极性自然高,就会形成种植的贵性。
2.政府要形成一个集体科学种植技术、植保技术、药材高品信息和商品流通的科学团队,适时给种植农户作技术指导。不要像以往一样种什么,卖什么只是农户个体的事情,这样不能发展的,不利于培养药材的道地性。因为农民的个体行为,来年只要稍有价格的波动或是其他变动就放弃种植或是放弃收割,使药材商品不能形成延续性,那么药材商品就不能形成道地性。
3.政府要有计划地逐年出资或下放到农业发展或科技课题资金,使有科技技术之士通过课题资金的补贴协助三江县政府将生长在三江县大地上的药材物种做一次体检,请国家有资质的部门对这些药材物种做定性定量的含量检测,成立数据库。选择具有发展开发前途的物种种植。上千种物种我们不能全部都上,要科学的选择适合三江种植具有有效含量达标又有很好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种种植,并培养成为本地域的道地药材。
4.市场的培育和管理:要大力发展药材流通市场,不要药材种植出来了却无市场,不能形成交易,药材不能形成商品交易出去则成了废品,农民投入的资金、劳力和汗水就白流了。在现有的五个集散收购户上加以市场引导以及政策管理必要时还要引进大的商家,要招商。
5.公司的引进,公司引进就完全是政府的事情了。引进大公司,药材的种植才有后盾和后劲。首先大公司可以消化大宗产品,大公司也不是只收购一个品种。有公司的加入可组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技术和种子及资金补贴,又按合理的价格全数回收质量稳定合格的产品。农户种出产品没有销售的后顾之忧,而且还提高了经济效益,而公司可以直接收到合格的产品能保质足量,对公司有一个稳定的供货基地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很有利,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而三江境内有上千种可开发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能够满足一个或多个公司的需求,只要成功引进大公司的入驻给我三江发展药材经济将是注入庞大的活力和动力。
6.重点扶持培养,种植能手、带头人、领头雁。在近三年在三江县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冉冉地升起了一个种植能手,他是我们三江县高村有志青年龙青雷,创办了“秋满园”农业合作社,开发种植“黄花远志”油茶下套种基地。在油茶林下种植黄花远志,能充分利用土地,长短结合,抚育兼顾,激活油茶产业,互利双赢,当年种植当年增收。亩产经济效益达3500~4200元。目前,该基地套种黄花远志380亩,与广东省吴川市超宏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长期合作意向书,筹建三江南站易安扶贫车间加工厂、合作社与南站易安贫困户150人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的“领头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三江县老科协加持入驻给予技术负责,得到柳州市团委的关注,共青团柳州市委员会、柳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确立的示范项目,奖励十万元。像这种能人,领头雁,三江县应该涌现一个扶持一个,要让三江县农户像种植茶叶一样,家家户户都种植形成产业,形成规模,多品种,有产量,我们遍种梧桐树,何愁凤凰不来。把农户种药材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三江县的药材种植形成稳固的发展,再用三到四十年的时间培育出一批属于三江县的道地药材。使三江县的药材种植继油茶、茶叶种植成为发展三江县经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三江县没有厂矿、没有工业,当然只有发展种植业,让三江县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后成为油茶、茶叶和药材种植大县,让药材收购商一需要收购药材,就想到三江县,使药材商留意三江县,驻扎三江县,让三江县人民真正的脱贫,走向富裕。
参考文献:
[1]王洁, 高菲妃, 晋玲,等.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敦煌市中药资源田野调查初报[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000(002):33-39.
[2]黄文静, 李耀, 乔帆帆,等. 陕西乾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报告[J]. 生物资源, 2020, v.42;No.172(02):35-40.
[3]林莺, 陈彩云, 王少平,等.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对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促进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22):34-36.
[4]关瑞宁, 王振恒, 晋玲,等.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崇信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000(003):P.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