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术的效果研究比较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月5期   作者:木扎帕尔.吾守尔 迪力夏提.多力坤
[导读]

木扎帕尔.吾守尔    迪力夏提.多力坤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目的:分析硬核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5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患者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小切口手法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与术后一周的视力恢复情况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小切口手法进行白内障手术有着显著效果,可以考虑积极推广。
关键词: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超声乳化术;疗效
   白内障疾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失明。就目前而言,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法为人工晶体置入术。其中超声乳化治疗是能够对患者的视力进行有效改善,但所使用的超声能量不仅并发症较多,同时还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眼球组织,因此会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带来一定的难度[1]。而小切口手法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是能够降低对眼球组织的损伤,并且能够在短期内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硬核白内障患者,共50例,均为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以此来研究分析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的作用与效果,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其中常规组患者25例,年龄为42-81岁,平均年龄为(61.25±1.57)岁;观察组患者25例,年龄为43-80岁,平均年龄为(61.63±1.42)岁,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组间数据比较,P>0.05。
   纳入标准:(1)知晓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符合《眼科诊疗常规》[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药物禁忌症者;(2)高度近视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青光眼者;(5)药物禁忌症者;(6)急性炎症者;(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1.2实施方法
   在接受手术前,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诊断仪来患者角膜长度以及曲率进行测量,并对人工晶体度数进行计算。
   常规组患者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角膜隧道进行切口,然后将粘弹剂注入其中,之后对患者的角膜缘侧进行切口,穿刺后续环形私囊进行水分离,然后利用四分法劈核,并通过超声乳化来实施核碎。持续300min的超声乳化后,将皮质吸出,之后在囊袋中放置人工晶体,并置换粘弹,同时切口水化后将人工晶体在正中放置。
   观察组患者通过小切口手法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之后在虹膜表明利用止血的方式在角膜后的巩膜板层中进行切口,乳化将粘弹剂注入,在角膜缘侧实施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后进行水分离, 娩出晶体后吸入皮质,最后将粘弹剂注入囊袋内,并在囊袋中放置人工晶体,并置换粘弹剂,随后正位人工晶体。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X2检验;计量采取(x±s)表示,T检验;当P<0.05时,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d与术后一周的视力恢复情况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无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手术前,常规组患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346.84±313.26),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358.83±308.26),手术前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后,常规组患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086.85±250.37),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97.15±190.77),手术后比较有差异,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


3.讨论
   白内障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眼科疾病中的一种,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中毒、眼外伤、遗传、营养功能障碍、免疫代谢遗传等因素有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该疾病会容易出现致盲情况,我国有近一半的盲人是因为白内障所导致的,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威胁到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4]。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式,不过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会容易伤害到患者,不利于患者治疗与预后,从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该结果能够充分说明小切口手法的重要作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是因为该手术方法不仅创伤小、切口小,同时有着较短的手术时间,因此是能够加快患者恢复,并且不会严重影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综上所述,通过小切口手法对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是能够加快患者视力恢复,并且能够将患者的眼部损伤最大程度的降低,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将其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何丽,黄国华,赵举.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比较[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1,43(05):386-391.
[2]魏雨丰,李翔,张锦.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娩核术改善视力及生活质量的优越性[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0(02):122-123-124-125-126.
[3]黄小荣.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4):74-75.
[4]楚艳玲,左雪灿.不同手术方式对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06):971-9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