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4月12期   作者:陈夕 徐海利 陈雪琨
[导读]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实施科学、保障到位
        陈夕 徐海利  陈雪琨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实施科学、保障到位,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政工作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新格局。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则明确要求各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学
        随着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自觉思考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许,关系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任重而道远。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与把握育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1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
        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实现思政的教学效果,应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多数参与教学的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专业教师深入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由于专业课程教师思想的局限性,对本专业的课程理解缺乏有效的拓展思路,或者是自身对传统文化及当代社会发展缺乏良好的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于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深入,自然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较为生硬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相继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不同的课程专业都提出了自身专业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且要求教师通过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讲解,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掌握这些思政内容,实现思想的提升。但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引入思政元素的方式过于生硬,有些教师甚至是为了完成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分开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不能称得上是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式的教育,对课程内容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提升作用,反而还会影响到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
        1.3 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专业的课程教学要尽可能的丰富和多样性,除了常规的专业教学外,教师还应该将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材料充分融入其中。但是,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按照课本教材来进行讲述,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即使是思政元素内容,教师也是在课堂中对某一种思想观念或者理论反复讲述,使学生感到十分乏味。导致这种教学状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教师缺乏有效备课,没有科学良好的教学计划;二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
        2 专业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并重
        作为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都是工程技术领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个人的职业道德十分关键。高校课程教学中,要将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一起提出,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教育效果。学生还没有开展工作,对于职业道德也缺乏一定的理解,因此课程教学中要以日常的思想道德为基础,建立学生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代表勤劳、勇敢、敬业修身等多种文化元素融入,引申为当下的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2.2 个人发展与国家情怀共存
        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有很大关系,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可能会参与到国家大型的工程建设、军事工业的生产和研究领域,因此学生个人的发展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重要主题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我国建设初期,大批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科学家回到祖国的怀抱,加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这些科学家的回国效力,完全是源于家国情怀,没有考虑个人得失,这些鲜明生动的事例是针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良好素材。


        2.3 专业技术和工业强国的民族追求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实现基本的工业化状态,经历了几十年短暂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成果。作为专业的学生,要将专业技术的追求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来实施,同时也要有建设工业强国的民族追求。早在我国古代就有的“工匠精神”及相关的人物事例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基础。专业的学生要在求学期间培养职业精神,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为工业强国的实现做出贡献。
        3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3.1 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
        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发挥思政元素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保证专业课程知识有效教学的同时,开展好思政教育。教师需要在课前提前进行教学演示,同时也要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此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思政元素的引入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避免简单的说教式教学。要更多地引入一些鲜明的事例,增加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专业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内容良好地融入。除了常规的课堂讲述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网络多媒体设备来展示一些视频或者图片资料,比如国家的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宣传片、优秀工程师或者设计师的个人先进事例等,通过这种事例,来强化课堂的思政元素引入和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提升。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等网络手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学材料推送给学生观看学习,这样既保证了课上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又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双轨并进。
        3.3 丰富专业课程的日常考核内容
        课程思政在专业中的融入,除了日常教学外,建立一定考核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教师要在日常任务安排和学期课程考核中,将课堂中所提出的一些专业知识与思政结合的内容纳入到日常考核范围,除了课程考核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相结合的讨论或者辩论,安排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以提升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中加入专业领域相关的思想上的作业任务,以学习心得或者学术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来进行创作,深化学生在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解。
        3.4 发挥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制订与学生兴趣相投的教学需求,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课堂设计的主要目标,让学生需求成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中心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观看纪录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构建大的思政目标
        高校要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各类资源,落实“课程思政”定位,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拓展“课程思政”的发展思路,加强教学管理,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引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并完善课程大纲,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协调课程互通,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筹考虑,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4 结语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入要与本专业知识和职业领域充分结合,要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作为专业思想政治内容的主要元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才,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良好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贺山明,王晓明,廖春发,等.新时代专业课程思政引入元素探讨[J].高教学刊,2021,(09):16-19.
        [2]刘阳升,罗奕,李震,等.课程思政融入《电力系统分析》课堂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1,(02):54-55.
        [3]李仕春,华灯鑫,邵伟.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21,(02):94-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