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吸船吹填法在港口围堰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4月12期   作者:朱鹏,张建军
[导读] 通过采用“吹填法”,降低了现场陆域取土工作量,避免了场外超运距等额外费用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朱鹏,张建军
        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通过采用“吹填法”,降低了现场陆域取土工作量,避免了场外超运距等额外费用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本文结合某港口围堰施工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吹填法”的设计、施工以及风险问题,以期对未来围堰吹填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填筑原理,吹填施工,质量控制,风险及应对措施
1.背景介绍
        某船厂工程位于中东波斯湾区域,项目所在区域大部分为吹沙填海形成,项目规划建设三个干船坞,预计其围堰所需土方量高达77万方。由于项目周边同期规划了大量与船厂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以业主指定的取土场,距离施工地点直线距离超过7公里,且需要与取土点土地所有人进行沟通并支付相关费用。
2.吹填原理
        吹填筑堤的工作原理实质上就是泥浆吹填固结密实的原理,主要包括土料的湿化崩解、沉淀排水和固结密实三个阶段[1]。
        土料湿化崩解阶段,土料原本由土颗粒、空气和水组成的三相物质,当经挖泥船的洗头(水枪)高压水柱冲刷造成土料破坏,由三相(固+气+液)变成两相(固+液)的土与水组成的泥浆,使土料呈悬浮状态,明显地将气相排除,为土粒重新结合密实创造了条件。
        土料沉淀排水阶段,当泥浆输送到泥仓时,流速递减并最后停止流动,悬浮的土料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向下沉淀。致使一部分水离析在泥层表面,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同时将积水排除。随着泥浆含水量的降低,逐渐成为软塑状态,土体也随之开始初具骨架。
        土体固结密实阶段,由于吹填筑堤是分层累积上升,每一吹填层厚度控制在1.2m。当第一层即最下面底层经过沉淀排水后,又有上部第二乃至气候的第三、四等层加厚,在逐渐自重递增作用下,由下至上也随之固结加密。随着各层吹填土内水分的排除,堤身土的干密度也相应递增,其质量也越来越好。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施工过程中,因吹填泥面的逐步上升,下部原已排除水分的土体,还会得到上部新吹填层泌水的补充。因此,吹填筑堤是一个“排水-固结-吸水-再固结-再排水”的多因素循环过程。
2.工程概况
2.1 地质条件
        由于阿拉伯海湾向一侧平缓倾斜,导致沉积的大部分发生在浅海环境中,几乎没有来自干旱大陆的沉积物流入。因此,这些沉积物中大多数是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含量很高。沉积物主要由纯净的碳酸盐粘土,粉砂和沙子组成,通常是不固结的。
        研究地区表层沉积以全新统沉积为主,沉积物以浅海相的碳酸盐粘土和粉砂岩及三角洲相的碎屑沉积为主,工程地质条件适合绞吸式挖泥船施工。
3.围堰设计
        干船坞围堰填筑工程量为215723 m3,整体采用吹填施工,填筑后可视围堰固结情况和施工进度安排,对围堰露出水面部分进行振冲处理。处理后围堰顶部可作为临时施工道路,并可预防后期防渗墙在施工存过程中出现塌孔埋钻的风险。
        干船坞疏浚方面,考虑干船坞边坡稳定性因素,因此对干船坞基坑内海床进行水下疏浚施工时,为防止施工意外,导致开挖过度损坏地基,故疏浚至基坑开挖顶标高3m以上,疏浚时水下放坡按1:4放坡系数进行考虑,疏浚方量约为527,505m3。船坞疏浚量远大于围堰填筑量,对围堰施工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4.围堰施工
4.1 施工准备
        围堰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使用GPS确定围堰轴线,防止在吹填过程中围堰轴线发生变线[4]。
        设备方面,干船坞海床高程为-3.00m,海平面标高+1.01m,考虑到绞吸船吃水深度因素,现场采用H 12和H 14绞吸船进行疏浚和吹填工作,绞吸船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干船坞围堰施工,首先绞吸船行使至坞口处,利用GPS 定位,逐渐调整船位基本到达设定位置,船停后,放下一个定位桩,并在船首抛设两个边锚,并逐步将船位调整到挖槽中心线上,以右定位桩为主桩,作为横移摆动中心,利用左右缆交替收放,摆动挖泥。主桩前移的轨迹保持在挖槽中心线上,使铰刀的平面轨迹始终在设计开挖线内平移,避免重挖和漏挖。分条宽度为绞吸船定位钢桩中心到铰刀头的长度,绞吸船取值约为62m,相邻的开挖分条重叠不小于1m,分层厚度依据经验取值为铰刀头直径的0.5~2.5倍,根据本项目图纸情况,分层厚度取中间值2m。疏挖区边线上的第一条和最后一条开挖标准宽度为24m,其它按26~28m的开挖标准宽度分条进行考虑。
        采用疏浚的方式将部分基坑的土方通过绞吸船管道吹填至坞口两侧,作为围堰,中间预留20m左右空间,以便绞吸船开出船坞,然后采用坞外绞吸方式,将围堰合拢。其挖出的土方除了用于围堰外,还可通过水上浮管,将部分回填砂吹至指定区域,作为将来回填用土方。
4.3 质量控制
        采用绞吸船进行围堰吹填施工时,根据绞刀桥架角度传感器、船舶吃水传感器、潮位遥报仪、GPS平面定位系统提供的数据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实时显示绞刀位置挖泥断面及平面位置,对疏浚深度、宽度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
4.3.1 挖深控制
        施工前需要校核铰刀下放深度,当船舶吃水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掌握土质与实际挖深的关系,土质松软时,可以比正常挖深浅0.2~0.4m;土质较硬时,可以比正常挖深深0.1~0.2m。挖底层时应先做一段约60m试验段,根据试验段获得数据确定下深参数。铰刀下放深度在潮位变化超过0.1m时要及时调整。
        底层平整度控制方面,对于基槽以及其他对平整度有较高要求的特殊工程,反刀收底,可减少残留。对于分条挖法的结合部位,底层可以重叠3~5m,以防漏挖。
4.3.2 挖宽控制
        定位钢桩必须保持在挖槽土线上,出现偏差,应在倒桩过程中及时调整。对容易塌方的土质,挖宽可超过设计边线1~3m。不易塌方的土质,按设计边线挖崛到位。
5.风险及应对措施
5.1面临的风险
        采用吹填法施工的围堰,在施工期间,围堰体内含水量高,如不注意脱水固结,就有可能发生位移、鼓滑坡或围堰漏通形成深沟等质量施工事故,其破坏形式一般为圆弧滑动或冲切下沉,其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滑动破坏:当地基软弱,强度不足时,围堰沉降过大,导致围堰和地基一起滑动;
        (2)加筋断裂破坏:当填土轴心沉降较大时,在基础底面形成弓形基底沉降剖面呈对称圆弧滑动;
        (3)地基塑性破坏:在围堰或防渗墙施工时,由于主要准备施工机具设备及材料加载过大,引起路堤突然下沉。
5.2采取的措施
        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尽早施工:尽快吹填,为围堰固结争取较长时间;
        (2)围堰处理:水面以上可以采取振冲等方式,加快围堰排水速度;
        (3)避免荷载过度集中:在临时防渗墙和降水井施工时,做好规划,施工时做好疏导,从而达到分散施工荷载的目的;
        (4)定期观察:船坞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围堰的定期观测与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特别是靠海侧围堰堰角,如发现受海水侵蚀破坏,应及时修补或采用宾格笼或土工袋进行防护。
参考文献
        [1]曹星等.吹填法(中国堤防工程施工丛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