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家课在儿童孤独症训练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1期   作者:岑诗,陈婉丽,周彩红,岑小兰,梁萍,邓春仙
[导读] 目的:研究个家课在儿童孤独症训练中的效
         岑诗,陈婉丽,周彩红,岑小兰,梁萍,邓春仙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目的:研究个家课在儿童孤独症训练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120例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访谈了解家长是否能配合完成个家课任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家课。对比两组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效果优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家课训练是儿童孤独症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认知、社交等行为能力,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发展。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个家课;效果
         儿童孤独症是指儿童发育时期表现出持续的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缺陷以及限制性重复行为、狭窄兴趣、刻板活动及感知觉异常两大核心特征[1]。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个家课是指患儿家长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运用ABA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家庭训练。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2]。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包括四个步骤,训练者发出指令、儿童的反应、对儿童反应的应答、停顿。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是一种当前治疗自闭症的结构化的教育方法。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9年5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孤独症儿童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访谈了解家长是否同意参加个家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女童18例,男童42例;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2.38±1.32)岁。观察组:女童20例,男童40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2.52±1.15)岁。纳入标准:所有儿童符合孤独症儿童ICD-10、DSM-IV和CCMD-3的诊断标准。两组孤独症儿童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综合康复治疗
         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依据患儿心理测评结果制定个体化教育计划,由专业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语言、知觉、认知、社交、生活自理、小肌肉和手眼协调等。训练形式为个别式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各项活动内容,并依据特定的活动次序进行。每天4h,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2.2综合康复治疗结合个家课
         观察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个家课。先评估儿童当前的能力状况、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儿童的优势项、弱势项、特殊需求、发展潜能、障碍影响,选择康复训练项目,制定长短期目标[3]。结合康复治疗师布置给孤独症儿童的家庭作业内容给患儿家长发放相应的“个家课”教具,运用ABA的方法指导家长使用教具对孩子进行训练,教会家长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训练。告知家属患儿训练时间每天不得低于1 h,每周至少5 d,干预时间为3个月。发放家庭康复日记,告知家属对患儿训练情况进行记录,护士每周检查1次患儿个家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家庭训练效果。同时给予家长合理的建议,指导家长持之以恒的进行家庭训练。
1.3指标判定
         干预前后使用儿童ABC量表进行评估,评估由2名经过专门训练,有2年以上评估工作经验的测评人员共同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两组儿童ABC量表改善分值比较,除了“躯体”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3讨论
         研究显示家庭参与儿童干预训练对患儿症状改善起着重要作用[4],家庭因素在孤独症患儿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家庭干预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教育训练的成败。对于儿童来说家人是最熟悉、最亲切、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亲人的陪伴可以使患儿无所拘束放松地进行康复训练,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个家课运用ABA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家庭训练。强调家庭成员的参与,给予家长专业的指导,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沟通等能力。
         个家课促使家长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活动中,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把学到的能力在生活中加以泛化,巩固训练效果。此外家庭康复训练,可将家庭、社区的有效资源充分进行利用,使得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其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利于提升患儿的社交、日常生活能力等[5]。
         个家课训练是儿童孤独症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认知、社交等行为能力,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发展。
         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掌握基本的康复技能,在家中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节约费用开支,减轻家庭负担,是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M].张道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0-60.
[2]邹小兵.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15-717.
[3]陈旭红.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77-130.
[4]刘吴,刘立辉.父母实施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2):36-40.
[5]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等.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0-262.
基金项目:广西医药卫生自筹经费计划课题(Z20190235);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2017BD2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