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后不同皮肤反应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探讨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1期   作者:李兵
[导读]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不同皮肤反应的疗
        李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     北京  100144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不同皮肤反应的疗效。方法:对7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夏季穴位贴敷治疗,共3次。按用药后皮肤反应程度分为A组(无皮肤反应)24例,B组(皮肤红斑)30例,C组(皮肤起泡)25例。观察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血清IGE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83.3%,B组86.7%,C组88.0%。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治疗后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A组与B组血清IGE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C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后皮肤反应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有关,皮肤起泡对提高血清IGE水平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后;不同皮肤反应;支气管哮喘;疗效影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为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科患者,根据贴敷后的不同皮肤反应程度分为A组(皮肤无反应)24例、B组(皮肤红斑)30例和C组(皮肤发泡)25例。A组中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9±11)岁;平均病程为(10.78±9.80)年。B组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50±11)岁;平均病程为(11.48±11.76)年。C组中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0±11)岁;平均病程为(12.17±15.78)年。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穴位贴敷
        取大椎、天突、肺俞 (双) 、心俞 (双) 、膈俞 (双) 、脾俞 (双) 、肾俞 (双) 。药物组成为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和冰片, 按1:1:0.5:0.5:0.1的比例配置研末, 用生姜汁加凡士林调和成膏状, 密封冷藏以备用。将药物制成直径2 cm、厚0.5 cm规格的贴膏, 于2019年夏天头伏期间任意一天贴敷于所取穴位, 外用胶布固定, 贴敷时间为2-4 h。然后每隔10d贴敷1次 (即二、三伏) , 共治疗3次。
        1.2.2注意事项
        患部如出现小水泡, 需嘱咐患者注意保护贴敷部位, 待水泡自然吸收即可;若水泡较大, 可用消毒液等先行局部常规消毒, 然后用无菌注射器从水泡的底部抽出渗出液, 盖以无菌纱布, 以防止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对照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83.3%,B组为86.7%,C组为88.0%,C组总有效率最高,但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3组治疗前后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各项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中活动受限、回避刺激物、哮喘症状、对刺激源反应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和C组治疗后心理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治疗后自我健康关心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治疗后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哮。哮喘的发生与痰有关,痰久在肺,加之气候、劳累、情绪紊乱的诱因,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引发哮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疾病,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反应引起,属于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Th1/Th2细胞的发病机制是免疫调节紊乱,Th1/Th2细胞失衡,Th1亚群减少。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IGE升高,使血清IGE浓度升高,引起过敏。此外,哮喘的发病机制与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也可能与脱颗粒和缓释递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的释放有关。因此,IGE在一定程度上是引起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临床治疗哮喘是以降低IGE水平为重要评价标准。目前,现代医学已由传统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转变。生活质量是患者健康的一个指标,它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活动、环境刺激、药物副作用等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本研究以生活质量为指标来评价哮喘的治疗效果,从而突出中医药在这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冬病夏敷贴疗法,也称为天灸、伏灸,是中医的一种特殊外治方法。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为指导。本疗法将辛温、行气、通经等中药敷于人体特定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起疱,从而起到温阳散寒祛邪及活血益气的作用。本研究中,穴位敷药以白芥末为君,其性温,善行,能调气化痰,散结止痛,丹溪云“痰下有威,外有皮,非白芥末达不到”,可见白芥子对皮里膜外之痰及寒痰横膈非常有效;生姜及细辛用以温肺化饮,且生姜有助于加强药物透皮作用;同时,延胡索与甘遂合用也有助于缓解哮喘。诸药合用,共同达到防治哮喘的作用。
        结论
        结果表明,三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C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5)。提示皮肤反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C组血清IGE水平的改善优于A、B组。此外,纳入本研究的患者仅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科。考虑到不同地区人群及取穴方式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临床多中心疗效研究,明确穴位贴敷后不同皮肤反应程度对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俞浩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
        [2]王会.穴位贴敷疗法诱发的皮炎对哮喘复发的影响及与贴敷组方中中药的相关性[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杨晖,刘伟,贺芹.支气管哮喘患者Th亚群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9,43(4):44-45.
        [4]李文娟,高超.支气管哮喘的变态反应机制[J].临床医药实践进展,2019,22(1):44-46.
        [5]王晓强,张勇,王皓,等.中医体质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1(12):3-5.
        [6]钟坚娥,林慧敏,冯雯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肩三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8(21):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