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在患者转运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1期   作者:郭晓琴
[导读] 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用失效模式的管理
         郭晓琴
         晋中二院 ,山西 晋中  0308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用失效模式的管理效果。方法:将2018.5-2020.1期间70例院内治疗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患者入组后通过抽签法进行分配,共设置两个比较小组,每组入组35例,考察组患者采用失效模式风险管理运转,比对组采用常规运转,本次对比观察指标为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结果:考察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结果与比对组实施比较,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失效模式风险管理运转可有效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运转有效性,降低运转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运转;失效模式;危重症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属于前瞻性风险评估流程,能够对于不安全事件实现提前预警分析,并针对性实现工作流程改进,能够降低临床风险事件发生率。近几年,失效模式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为有效降低临床不安全事件发生风险,本次对于我院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运转过程中实施失效模式运转风险管理,探究管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5.1-2020.1.31期间选取在我院急诊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跨科室转运治疗患者入组,共计70例,研究纳入标准:符合急诊危重症诊断标准者;排除存在精神、听力障碍者。分组方式为抽签分配法,组别命名为考察组及比对组,两组患者均分35例,考察组:均分男患者17例,均分女患者18例,年龄在5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42±5.33(岁),比对组:均分男患者16例,均分女患者19例,年龄在54-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47±5.31(岁);对本次选择的患者基线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指标差异结果为P>0.05,差异性较小,为有意义分组。
1.2方法
         比对组应用常规急危重症患者的运转方法,主治医生需要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确认是否需要运送及运送时机,给予配置专业所需用品,同时,由家属及急诊护理人员一名,需要应用平车实施运转,转运全程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于患者的静脉输液、常规吸氧情况、心电监护进行记录,到达所转科室后进行护理工作交接。考察组实施失效模式风险管理:失效模式分析:运转过程中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或处理,存在无效沟通、管路护理不到位、电梯故障、护理人员协调护送配合不严密、到达所转运科室后能否及时接收患者、交接记录不详等情况均为运转失效。①提高运转人员整体素质,实现运转小组构建,制定安全转运控制方案流程。小组成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及医生组成,要求一名主治医师和三名主管护师,所有成员上岗前均需要实施运转培训及考核。②运转前医务人员应全面评估运转可能性,并结合患者用药情况、个人体征及生化检验异常结果,实现安全隐患杜绝。应实施运转模式改进,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实现病情确诊。主管医师需要提前打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医护一起陪同急危重症患者共同前往入住科室,并实现运转前各项准备工作,对于气道通畅及管路进行检查,避免出现打折、扭曲、脱落等情况,有效保证运转路程中的输液安全,对急危重患者实施全面约束,预防坠床,在运转中需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测及记录,如产生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产生损伤及磕碰。
1.3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指标: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失效模式应用效果中各项研究指标进行统计,并实现指标计算分析,采取卡方检验方法检验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指标,数据表示为n,%,检验统计值为P<0.05,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无意义。
2.结果
考察组、比对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对照
         考察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与比对组进行对照,考察组具备较强比对优势(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入院过程需要实现持续监护,治疗运转过程中有效管理会对于急危重患者的诊疗效果产生很大影响,转运过程虽然时间短暂,但是风险很大,安全隐患存在于每一个细小环节,如存在护理不当会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2]。因此,应注重急危重患者院内运转管理安全流程,及时评估影响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各种因素,利用失效模式风险管理,总结分析急危重症患者运转风险,针对不安全因素实施规范化管理,并在运转过程中的对于薄弱环节实现有效改进,对于医务人员的职责范围进行明确,同时通过专业系统强化培训使医护人员具备应急急救能力,提高应用运转失效护理风险流程优化,确保运转前各类物品、药品提前配备,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如神志、瞳孔、血压、心率、呼吸等,如产生异常情况应立即实施紧急救治,保证运转安全性,同时应注重急诊科医务人员与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急危重症患者能够被及时接收,并对于其转运过程中病情变化在交接过程中进行仔细认真填写,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能够具备连续性,避免交接问题产生[3]。
         本文研究显示,考察组在急危重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管道滑脱、脑疝)发生率与比对组实施比较,比对优势性较强(P<0.05)。
         综述,利用失效模式风险评估可提高运转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找出有待解决的失效环节,进而分析整改措施并实施,强化转运流程,确定优化转运步骤,预防失效模式的在发生,有利于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风险,进一步保证急危重患者在运转过程中安全,可在急危重症患者运转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欣,王燕.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麻醉恢复室患者安全转运前护理效果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03):95-97.
[2]张茜茜,孙妹,王春玲,李华,丁瑞芳.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减重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及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02):37-40.
[3]李亚倩.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心理月刊,2021,16(02):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