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利菊 ,任粉,祝晓芬,刘润,闻丽芬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650204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实施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传统破皮送鞘实施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实验组实施改良送鞘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送鞘成功率、术后24h穿刺点出血量、穿刺点渗液、伤口愈合时间及穿刺点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塞丁格传统破皮送鞘即刻出血率、术后24h穿刺点出血率、伤口愈合时间率高于实验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患者置管后7天维护次数及穿刺感染率分析,实验组7天内的维护次数低于对照组,穿刺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改良送鞘法,可有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误伤淋巴管率,不过在一次送鞘成功率无较大优势。
[关键词]改良送鞘法;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应用效果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的优势,在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MC置管能够提高置管成功率,还能减少置管的出血量,促进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不过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需要进行扩皮,因此会对患者的皮肤组织、毛细血管等造成损伤,从而引发穿刺点发生渗血、渗液的情况,感染率也会提高,从而需要提高导管的维护次数,给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实施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有10例,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2.33±5.26)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1.83±5.17)岁。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床、柜、空气等消毒铺巾,采取无菌操作,最大无菌屏障。对照组在超声显影明确进针角度,利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破皮送鞘,穿刺针快速刺破皮肤,确定穿刺针和血管的位置,然后进行静脉穿刺,查看回血情况,判断针尖是否进入到血管中,患者穿刺的尾端置入导丝,从导丝上方呈平行角度做皮肤切口,沿着导丝的方向置入插管鞘,同时撤出鞘芯和导丝,鞘口可见暗红色血液的回血,将外鞘固定好后将导管沿其缓慢置入 。
1.2.2实验组
实验组实施改良送鞘法,消毒同对照组。首先确定穿刺针进入患者的血管内,将导丝沿着穿刺针置入血管中,体外导丝保留10cm左右。其次,在扩张穿刺点之前,要进行局部麻醉,后将插管鞘沿着导丝慢慢旋转推进从皮肤扩张穿刺点让鞘缓慢进入到血管中,同时撤出鞘芯和导丝 [3],将外鞘固定好后将导管沿其缓慢置入。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送鞘法的出血量对比
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实验组,无较大优势,对照组扩皮送鞘即刻出血率、术后24h穿刺点出血率高于实验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3讨论
临床常用的扩皮手段包括撕裂鞘和扩张器组装直接穿刺送鞘法、盲穿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后实施穿刺点送鞘,两种扩皮送鞘手段能够减少对皮肤和血管的损伤,同时还能减少渗血、渗液的几率,不过实际操作中依然部分患者由于皮肤角质较厚导致的送鞘失败。
传统破皮送鞘法,对患者造成的伤口较大,愈合时间延长,极易给淋巴管造成损伤,且维护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破皮后要增加操作步骤从而会引发二次损伤,改良送鞘手段,能够减少皮肤出血,不会对毛细血管、淋巴管等损伤,置管后也能减少对导管的维护次数,保证置管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杰,朱凌云.改良赛丁格尔 PICC 置管术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2):155-156.
[2]庄欢,申殿秋,于乐静.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8):927-929.
[3]戚立菊,王雷雷,周梅.穿刺针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8):154-155.
基金项目:昆明市卫生科研课题项目:《中线导管在上肢挛缩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编号 (2020-14-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