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燕
澄江市人民医院 云南 澄江 652500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健康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方法 于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行门诊基础健康教育为对照组,另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自我行为健康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结果 研究组遵医用药、定期血糖监测、适量运动及合理饮食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行为健康管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治疗依从性,帮助改正不良生活习惯,进而更好的控制疾病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行为;健康管理;依从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具有复杂发病机制、多危险因素及长时间病程的特征,不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无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很多患者并未全面认知糖尿病知识,甚至部分患者还会存在认知误区,未以正确的角度看待糖尿病治疗,很容易引发并发症。现阶段,健康教育是纠正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的主要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行为,使其积极控制血糖[1]。但常规的门诊宣教缺乏专业性、连续性,导致多数患者难以主动的摄取疾病健康知识。自我行为健康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指的是基于医护人员辅助下,经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本次研究以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实行不同干预模式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20例按干预方案划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各36例、24例,年龄42-80岁,平均(58.12±2.40)岁,病程1-20年,平均(7.23±1.28)年;研究组男、女患者各37例、23例,年龄43-78岁,平均(57.44±2.37)岁,病程1-19年,平均(7.32±1.37)年。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门诊基础健康教育,在患者门诊就诊时普及糖尿病知识,包括用药、生活等方面讲解。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我行为健康管理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品管圈。由1名专科护士(圈长)、2名内分泌科医师、3名专科护士(组员),1名公共营养师,护理部2名人员组建品管圈,并通过头脑风暴,结合知网、万方等文献资料,对实施内容的时效性、可行性及圈能力予以评价,最终筛选出最高的“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健康管理”为主题。(2)开展活动:由圈长和圈员结合疾病特点、临床经验及院内情况设计糖尿病健康管理记录表在患者就诊时建立健康档案和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行为管理调查问卷,并依据健康档案和调查表内容为患者开展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每季度召开糖友会,活动内容多样化,包括专科护士现场解答糖友们在抗糖路上的疑难困惑及健康知识有奖问答,针对糖友们需了解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专科护士图文并茂进行讲解并邀请抗糖多年的糖友们以现身说教的方式进行抗糖经验分享。(3)随访:在患者就诊时发放胰岛素部位注射卡、饮食管理指导卡,由组员每1个月至少电话随访1次,对于距离较近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家庭随访,将随访情况记录并上报,对于距离较远者可联合社区卫生院共同开展健康宣教,叮嘱患者定期回院复诊。两组患者均于1个月后复诊。
1.3观察指标
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行为管理:在患者复诊时应用院内自制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调查问卷评价患者的依从性,其中包括遵医用药、定期血糖监测、适量运动及合理饮食内容,以有、无为计算标准,计算各项内容有例数占比为最终依从性。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x±s)描述,采取t检验;计量资料以百分率[n(%)]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遵医用药、定期血糖监测、适量运动及合理饮食依从性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现阶段,给予糖尿病患者的基础健康教育更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在控制血糖、改善健康行为方面无法发挥长效性。自我行为健康管理可激发患者个人潜能,增强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其核心技能为血糖自我监测,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更重要的是与医护人员创建伙伴关系,与医生正确交流,互相尊重与理解,共同解决问题[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依从性均比对照组更佳(P<0.05)。可见,自我行为健康管理相比基础健康教育,更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通过建立品管圈,确定中心问题,能够使健康管理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效性,为患者制定宣教手册、指导卡等,可使患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了解健康知识[4]。同时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糖友互动活动,有助于将患者的潜能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能够提升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使其自愿参与医疗活动,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并可下决心依据相应计划实行坚持健康行为行动,使患者可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相关技能,了解检测血糖、药物指导、饮食控制的主要目的,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5]。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开展自我行为健康管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病情,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付阿丹,王莉,熊莺,等.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9,34(11):1-4.
[2]赵子煜,高志娟,陆嘉燕,等. 目视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9,22(13):100-104.
[3]方英,贡浩凌,贾悦. 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健康管理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实践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9,19(11):794-798.
[4]李蓉,任青卓,高钰琳.医联体模式下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授权行为及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35(35):2736-2741.
[5]张顺凤.品管圈护理干预对患者健康行为及护理人员技能素质的影响[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19(10):795-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