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秀 邓慧珍 郑颖黎 赵延敏 薛蕾 陈秋霞
柳州市工人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5
【摘要】 D型人格提出来距今已经有20年,D型人格被称为“忧伤型人格”,这种人格并不是病理学的改变,而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对于D型人格的研究重点侧重于非健康人群,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疾病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在肿瘤患者中也有相关研究。本文在探讨D型人格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护理领域关于D型人格研究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D型人格;护理;干预;综述文献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护理关注的重点也开始变换,患者的心理成为近年护理的侧重点。自1995年荷兰学者提出D型人格以后,关于D型人格的研究在逐渐拓展和深入,从最开始的D型人格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后来D型人格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研究,现对近年来D型人格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D型人格概述
1.1定义
D型人格自1955年由荷兰学者Denolle正式提出以来,逐渐走进医护人员研究的视线,近年来也成为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D型人格又称忧伤人格,是指人们长期经历忧伤、焦虑、愤怒等不具时间性和情境性的稳定的消极情感,同时在社会交往中因担心被拒绝、不被认同而压抑自己对消极情感表达的综合倾向[1]。D型性格主要包括消极情感(NA)和社交抑制(SI)两个维度,NA 指人们体验到的失落、沮丧、忧伤、焦虑等消极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事物的消极观念,SI 指人们由于担心遭到别人拒绝或者与人接触时感到紧张不安,因而社会交往中抑制自己对情感和行为的表达[2]。D型人格者总体上与其他人很少有个人联系,而且,当他们与陌生人在一起时常常感到不舒服,易患心脏病和肿瘤[3]。
1.2 评估工具
D型人格量表(DS-14)于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荷兰蒂尔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完成了中文翻译及修订,在使用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消极情感和社会抑制的有效工具[4-7]。普通人群的DSl4总量表、NA、SI维度信度分别为0.832、0.794、O.808;在大学生样本中的Cronbacha'α系数NA为0.92,SI为O.79;冠心病人群的NA、SI信度分别为O.79、0.80。每个分量表各有 7个条目, NA 维度为: 2、 4、 5、 7、 9、 12、 13; SI 维度为: 1*、 3*、 6、 8、10、 11、 14,带*为反向计分。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分评分标准,分别用“ 0=完全不符合”至“4=非常符合”进行表示。当 NA 与 SI 两个分量表评分均大于 10 分时,受测者可判断为具有 D 型人格[8]。
2 D型人格与疾病研究现状
有研究表明,D型人格者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被应激源协同激活,出现一系列人体反应,导致出现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超强反应[9];在免疫学方面,D型人格特质进一步激活前炎症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a 及其受体;从而总结为,慢性的心理忧伤引起慢性的心理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形成长期的应激状态,进而对身体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致使 D型人格人群预后不佳;有研究显示,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 D 型人格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 D 型人格组患者[10]。另外,负性情绪和情感压抑的媒介作用,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及消极的心理因素,很可能成为致病的某种因素[5]。近年来,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人格因素越来越受研究者关注,也有研究证实人格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1,12]。在心血管领域,D型人格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D型人格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不良健康结局、生活质量以及几种困扰形式的重要影响因素[13-15],有关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具有 D 型人格的比例约占21%-30%[16,17],在脑卒中血管疾病患者中D型人格比例为35.61%[18]。在癌症患者中也有一些研究,在乳腺癌患者中,D型人格的发生率约为19.4%[19],直肠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2%[20],胃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3%[21],证实D型人格在癌症人群中占有一定比例。有研究发现,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D型人格患者在遭遇创伤性事件时难以获得及时、充足的社会支持,不利于创伤性事件及其危害的有效应对[22],D型人格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3]。
心理学家认为,D型人格和家庭外的社会支持 效果是影响应激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有研究证实,D型人格与与自尊、抑郁焦虑存在相应的显著的负、正相关关系[24]。张家魁[20]等人研究表明在直肠癌患者中,D 型人格与不佳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显著相关。D型人格是临床实践当中预测直肠癌患者生存质量恶化的重要易感因素。研究发现[21],在胃癌患者中,D 型人格是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且在紧急入院后被诊断出的比例更高的预测指标。这也是 D 型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和三年总生存期的原因之一。D型人格患者社交抑制,对自身问题的表达较少,且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及生活质量[25,26]。
3 D型人格的护理研究现状
人格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也存在有一定的可塑性[25]。在一项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发现,人格特征的改变对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26]。对于D型人格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干预、冥想、瑜伽、社会心理支持等,通过有效的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促进患者回归社会[19]。梁振月[27]等人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以改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抑郁状态,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国外有研究表明人格倾向中的稳定情绪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董博[26]等人通过个性化心理干预对社区D 型人格老年人睡眠质量进行研究发现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提高社区 D 型人格老年人睡眠质量。王盼盼[28]的研究表明,D型人格是中青年AMI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模式可以促进D型人格中青年AMI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晓妤[29]等人通过采用延续性护理对D型人格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出院后3个月进行焦虑及抑郁评分测量患者负性情绪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延续性护理对D型人格脑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的预防和缓解有显著效果。范海霞[30]的研究表明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正向情绪,促进其积极应对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小结与展望
有关人格类型与疾病之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心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以及护理学的研究热点,且取得了较为广泛及实用的研究成果。许多实证研究报告仅仅使用临床检测数据或问卷量表调查结果对人格类型与身心疾病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并且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31]。但研究目的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要采取相关措施对相关问题进行干预与指导。有研究分析[27]发现目前对D型人格患者的心理干预只局限于常规的基础上的支持干预,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精神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但是缺乏系统的心理干预模式。因此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完善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将理论体系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将护理的干预范围拓展和深入应用到D性格患者中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 考 文 献
[1]刘国辉, 王辰, 马志伟,等. D型人格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18, 032(011):1684-1687.
[2]马蕙. 冠心病PCI患者D型人格,疾病感知,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的关系[D]. 2019.
[3]黄彦科,姚树桥.黄任之,等.冠心病的新危险因素-D型人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305-308.
[4]于肖楠,张建新.D型人格量表(DSl4)在中国两所大学生样本中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13—316.
[5]方建群.D型人格—冠心病不良预后模型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6]白俊云,赵兴蓉,许秀峰.D型人格量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5):329—332.
[7]瞿云中,黄彦科,姚树桥.D型人格量表用于心血管病人群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52—456.
[8]Denollet, Johan. DS14: standard assessment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social inhibition, and Type D personality.[J].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05, 67(1):89-97.
[9]曹希. D 型人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分析[D]. 长沙:中南大学, 2014.
[10]张宁. 乳腺癌患者的D人格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9.
[11]Watson D , Clark L A , Harkness A R . Structures of personality and their relevance to psychopathology[J]. J Abnorm Psychol, 1994, 103(1):18-31.
[12]Ormel J , Wohlfarth T . How neuroticism, long-term difficulties, and life situation change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 longitudinal mode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