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王丽,张敏,孙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对胸痹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健康教育;胸痹;负性情绪
本研究对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模式,观察其对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10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5]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症状:心绞痛的发作次数、诱因、发作性质和部位在1~3个月内相对稳定。
(2)体征:常无明显特异性体征,有时伴有心率加快和血压增高。
1.2.2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内科学》[6](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二版)中“胸痹”的诊断标准。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胸痹诊断标准;
(2)符合西医冠心病诊断标准;
(3)年龄≥40岁且≤75岁者;
(4)HADS-A或HADS-D评分≥7分者;
(5)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者,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1.4排除标准
(1)有认知及意识障碍者;
(2)既往有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者;
(3)焦虑合并抑郁者;
(4)伴有中重度心衰以及其他各脏器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5)SDS≥0.70分者;
1.5 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血管病房的基础护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并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说理开导法、释疑解惑法、移情易性法等。试验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每周2次,每次30分钟,共8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方法:(1)第一阶段,实施者应在评估和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做到真诚倾听、积极关注以及准确理解、反思、总结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出现的认知问题,发现影响其焦虑、抑郁的情境和负性事件,找出错误信念和自动思维;(2)第二阶段,将正确的认知与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的错误信念和自动思维整合,找到干预的关键突破口,引导其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转变思考方向,正确面对负性事件,减轻对未知的担忧;(3)第三阶段,将获得的信息全面整合,修正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的错误信念、自动思维,强化正确的认知,帮助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事物,改变其情绪、行为和生理的不良反应。整个认知行为干预采用放松疗法。
1.6 观察指标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3讨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新型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达到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且效果显著,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患者之所以会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对疾病的错误认知[7]。认知行为干预主要采用理性情绪疗法、问题解决疗法、健康教育、放松疗法等多种方法改变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的错误认知和信念,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消除了相关的不适症状,延缓了疾病的病情发展,提高了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缓解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护理手段,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胸痹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研究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继芳, 李远琼, 陈朝蓉,等.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 激光杂志, 2014(9):127-129.
[2]Tully P J , Cosh S M , Baumeister H . The anxious heart in whose min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disorde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morbidity risk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14, 77(6):439-448.
[5] WS319-20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6]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护理学会威高科研基金(编号:20205108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