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婵 程晓文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焦虑抑和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省中医医院在2019年5月-2020 年5月所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者及对照组各6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额外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SAS以及SDS的评分差异。结果 在分组护理实验结束后,观察者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即观察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额外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 恶性肿瘤;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恶性肿瘤—作为死亡“第一杀手”,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而目前主要通过放射治疗的方式实现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简称放疗。其在控制癌细胞扩散及生长的同时,亦会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破坏,进而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巨大的痛楚[1]。其次一旦被确诊为恶性肿瘤,也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如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成为影响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阻碍因素。本文选取陕西省中医医院所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分组护理实验对比,以验证心理护理对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焦虑抑和郁情绪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陕西省中医医院在2019年5月-2020 年5月所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者及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1~39岁,年龄均值(55.25±12.39)岁;平均病程(3.59±2.62)年,受教育平均年限(9.52±3.55)年。对照组男性26例,女34例,年龄20~41岁,年龄均值(56.39±11.86)岁;平均病程(3.27±2.53)年,受教育平均年限(9.21±4.3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后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包含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观测,并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之上,额外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首先保持护患关系良好融洽,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之间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实现对患者各类如焦虑及抑郁不良情绪的疏导,帮助患者对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其次,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明确心理护理的目的所在。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旨在缓解及消除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各类不良心理反应,以增加患者病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缓解并改善其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除此之外,护理工作人员亦需要对患者的家属开展一定的教育宣传工作,对于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而言,其内心深处更希望家人可以陪伴左右进行照顾,所以护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认识,并提升患者家属对患者照顾工作的科学性。在和患者家属进行具体的宣讲工作时,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其一给予患者充足的鼓励和支持,提升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依从性,并未其讲解各类恶性肿瘤放疗治愈成功案例,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自信心。其二可以结合患者往日的业余生活喜好开展各类简单的娱乐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改善内心的不良心理反应。其三患者家属可以从多方面积极对患者加以鼓励,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以及支持。最后,如果患者的家庭情感氛围较为沉闷淡薄,则护理工作人员更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与此同时需和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告知其在患者病情治疗中的积极意义,避免患者产生孤独感,通过家庭的鼓励与支持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2]。
1.3 评价标准
对12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的量化评估,本文主要采取 W.K.Zung(1965)所开发的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各量表包含20个题项,按照1-4级评分法,即<50分为正常、50分-60分为轻度、60分-70分为中度、70分-100分为重度,实现对患者SAS量表及SDS量表结果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利用spss22.0对所收集到的12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量表数据结果进行统计系,计量资料用予以表示,观察者及观察组的焦虑及抑郁量化结果采用t检验,如,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实验前测
观察组的6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SAS评分为66.175±11.182,SDS评分为67.188±12.329,对照组的6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SAS评分为66.286±9.173,SDS评分为67.867±10.349,两组患者在SAS评分及SDS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中国常模结果可知,观察组及对照组的12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等级在前测统计结果中显示为中度。
3.2.2 心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实验后测
观察组及对照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比前测结果有所降低,说明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和额外实施心理干预两种模式均对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负面情绪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在进行组间对比中可以发现,观察组的6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SAS评分为44.382±7.473,SDS评分为49.829±10.857,对照组的6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SAS评分为60.639±7.315,SDS评分为60.272±8.276,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除此之外,根据常模结果,观察组的60例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已由实验前的中度转变为正常,而对照组的60例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还停留于轻度,改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说明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工作基础之上额外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负面情绪。
3 讨论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部分调查研究指出,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如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3]。而患者的心理状况是影响其病情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基础之上,额外实施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提升患者对病情的认识,实现对患者各类不良心理反应的调节,改善其诸如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以及依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文对12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分组实验对比可知,观察组的6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即察组的60例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其焦虑及抑郁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对于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之上额外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焦虑及抑郁负面情绪改善明显,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成冬,徐秀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规范化程序的实施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33):27+38.
[2]包义君,陶山伟,刘琰,李力卓,王鹏飞,梁庆昱,张德威,黄小龙,赵丹,王运杰.脑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6(05):694-696.
[3]闫医威,杨敏,韩军,孔玲娟.心理干预对内科肿瘤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4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