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晨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中整体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病例选取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5月,入组80例病例均为本院接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计算机随机等额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化护理,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整体化护理,可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护理干预效果,更加理想地控制血糖,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整体化护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满意度
糖尿病属于现阶段我国发生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1]。血糖水平持续增高会引发多种类型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是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发生后会导致眼组织、神经和微循环改变,甚至会损坏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疾病进行性发展,是导致患者失明、肾衰和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2]。临床在治疗同时,需要实施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巩固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同时辅以整体化护理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5月,入组80例病例均为本院接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计算机随机等额分为两组,对照组,男患16例,女患24例,年龄在48-75岁区间,均龄(65.02±10.01)岁;观察组,男患18例,女患22例,年龄在50-75岁区间,均龄(65.23±10.15)岁。纳入标准:入组对象均确诊为糖尿病,均经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入组对象未规律服用降糖药物,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同质性,可进行对照研究(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进行疾病常规宣教,要求严格遵照医嘱服用降糖药物,确保稳定控制血糖;要求患者定期接受眼底和视力检查,合理用药改善微循环障碍。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整体化护理:(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介绍低血糖鉴别及处理措施,进行生活及饮食指导,要求准确掌握胰岛素使用方法及血糖自测方法,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稳定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疾病不利影响;(2)患者治疗周期较长,可能对治疗效果存在怀疑和否定,从而诱发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治疗步骤、可能达到的效果,提升患者依从性;(3)疾病会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叮嘱家属耐心照护患者,满足合理要求,提升其治疗信心;(4)提升用药依从性,合理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定期进行复查,保持良好作息,合理控制饮食,从而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1.3 观察指标
测定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
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依据SF-36量表评价)[4],量表百分制,分值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NSNS量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5],量表百分制,以满意(≥80分)、基本满意(79-60分)、不满意(<60分)作为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组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以(±s)作为计数资料表现形式,用t值检验;以n(%)作为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卡方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P值表示,当P值满足小于0.05这一条件时,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糖指标组间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值均高于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3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对比
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81.56±3.15)分低于观察组(87.21±3.41)分,经计算,t=7.697 P=0.000,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阶段,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升,对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疗同时,还希望获得良好的就诊体验。常规护理模式规范度理想,但是有效性及针对性不足。整体化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充分迎合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提倡人性化服务,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中心,能够关注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求,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6]。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同时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值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低于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说明实施整体化护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程度,能够理想看待疾病和治疗进展;进行必要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消极心理,提升治疗依从性;要求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更为稳定地控制血糖指标,进而控制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理想[7]。
综上可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辅以整体化护理干预,临床效果理想,有助于稳定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应用价值显著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曲翠丽, 尚治新, 李云,等. 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23):145-147.
[2] 张晓清.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8(2):143-144.
[3] 侯金莲,杜纪美.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糖尿病新世界, 2020, 23(14):137-139.
[4] 甘亚平. 循证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 2020, 15(6):88-88.
[5] 杜沛. 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21):3530-3532.
[6] 李婷婷, 邹丹, 赵晓旭,等.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4):106-108.
[7] 王莉萍. 基于KAP理论模式的精细化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疗效、疾病不确定感及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2):181-182.
个人简介:海晨(?1992.6-),女,回族,陕西省大荔县人,大学本科,职称:护师,研究方向:眼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