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 王雯雯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四科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引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骨科患者资料87例,护理模式分组,A组(预见性护理引导)43例,B组(常规骨科护理)44例,比较康复速度、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结果:康复速度比较,A组可较早下床活动,住院时间较短(P<0.05);疼痛程度比较,A组[(1.81±0.30)分]轻于B组[(2.51±0.38)分](P<0.05);并发症比较,A组[6.98%(3/43)]优于B组[25.00%(11/44)](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引导,可促进骨科患者加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程度,预防并发症,护理成效较好。
关键词:骨科;预见性护理引导;疼痛程度;并发症
前言:骨科疾病分类众多,多因骨创伤或生理性、病理性病变等入院治疗,通常治疗周期较长,常见合并疼痛等。骨科患者因机体伤病和疼痛感影响日常活动,疾病降低免疫力,并发症风险较高。为促进康复,应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针对潜在风险予以预防。常规骨科护理执行中灵活性较差,前瞻性干预不足。预见性护理引导在骨科临床实施是以骨科疾病治疗阶段潜在风险为干预重点,开展预见性干预[1]。本文从骨科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87例,说明预见性护理引导方法,观察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87例骨科病例,A组43例,性别:男/女=26/17,年龄(18~79)岁,平均(48.73±9.65)岁;上肢骨折9例,下肢骨折14例,腰椎间盘突出12例,关节疾病8例。B组44例,性别:男/女=25/19,年龄(19~78)岁,平均(48.71±9.62)岁;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13例,腰椎间盘突出11例,关节疾病10例。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骨科疾病确诊;(2)资料完整;(3)住院患者;(4)自主意识正常。
排除标准:(1)智力异常;(2)精神障碍;(3)恶性肿瘤;(4)妊娠哺乳期;(5)合并传染病;(6)代谢疾病。
1.2方法
A组行预见性护理引导:(1)综合评估:整合患者资料,分析身心状态、病程等,总结潜在风险制定个体干预方案。(2)健康宣教:基于患者情况个性化宣教,说明疾病现状和治疗思路,分析治疗期间潜在风险,强调疾病禁忌与患者自护要点,向患者阐述护理方案,引导患者配合。(3)心理疏导:观察患者情绪变化,予以适时干预,疏导心理压力,鼓励病友积极交流,增强患者依从性。康复训练:手术患者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引导适时适量活动,先进行被动运动,然后开始主动运动训练,预防下肢DVT或关节僵硬等。(4)疼痛干预:宣教疼痛发生机制,避免患者过度惊慌,说明疼痛为恢复期正常现象,指导放松训练并联合音乐疗法等缓解疼痛感。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及时使用镇痛泵和遵医嘱用药,预防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恢复进度。
B组行常规骨科护理,进行病情管理、饮食用药指导和健康宣教等。
1.3观察指标
康复速度:统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疼痛程度:干预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即VAS评分),总分(0~10)分,评分、疼痛程度负相关。
并发症:记录压疮、便秘、泌尿系统或肺部感染、下肢DVT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骨科患者数据,计量资料(康复速度、疼痛程度)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以率(%)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速度
A组下床活动较早,B组较晚(P<0.05);A组住院时间<B组(P<0.05)。见表1。
3讨论
骨科疾病较易诱发并发症,卧床骨科患者可能发生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同时存在下肢DVT和肺部感染风险。该科室患者常见肢体功能异常,合并剧烈疼痛,自主活动意愿较低,活动量减少还易引起肢体痉挛等,长期住院也会增加院感风险。为预防并发症,降低治疗风险,积极加速康复,应对患者进行预见性引导,即从前瞻性角度针对个体情况干预患者身心状态,引导早期训练,疏导消极情绪,促进积极配合。
预见性引导是以预见性干预为核心内容的护理模式,执行基础对全面分析风险点,挖掘潜在风险,实施对症预防,减轻或避免并发症等风险对康复过程的消极影响。在其执行中,应对患者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分析,其中包括疾病潜在风险,影响疾病康复的不稳定因素,患者身心状态影响因素等。在实施护理时,应加强预见性宣教,做好护患沟通,双向积极互动和配合落实干预方案。应加强感染预防,提前设计术后训练方案,在恢复期监控病情进展,及时调整和完善干预方案,消除患者疑虑,强调积极开展早期训练的应用优势,监测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提前宣教疼痛缓解方法,促进身心状态稳定[2]。
本次研究中,预见性引导实施后,A组康复进展较快,更快恢复至可下床活动状态,住院时间显著缩短。A组3d左右可下床,B组恢复至可下床状态用时约12d,恢复速度差异1w以上。住院时间显示,A组平均住院约11d,B组约16d,显示经预见性引导患者可提前出院5d左右。相关研究显示,长期卧床会提升下肢DVT风险。加速恢复和提前出院对预防并发症有积极意义,也可减少住院费用,缓解患者治疗经济压力,同时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VAS评分显示,A组与B组在干预实施前均为(6~7)分区间,预见性引导后A组评分降低至2分以内,B组约2.5分,该评分越低疼痛越轻微,数据显示干预后A组患者疼痛减轻。疼痛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改变血压、心率等,影响机体状态,还会影响依从性。疼痛缓解可提升依从性,促进护患配合,使治疗顺利推进。
并发症在骨科疾病治疗中较易发生,影响患者康复。本次研究显示A组护理中并发症风险降低,部分患者可见便秘或泌尿系统感染,无重症并发症;B组干预过程中还发生了肺部感染和下肢DVT,并发症较严重。经分析,预见性引导加强了前瞻性护理规划,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相关风险,预防效果较好。
综上,在护理骨科患者时进行预见性护理引导可显著增强护理成效。预见性引导临床实施后,患者下床活动和出院较早,康复进展较快,恢复效率较高,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疼痛程度降低,显示预见性护理引导在骨科护理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静.预见性护理指引用于骨科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2):140-141.
[2]董雪红,刘琴,戴清玉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07):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