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1期   作者:黄燕
[导读] 目的:观察在小儿输液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
       黄燕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430300
       摘要:目的:观察在小儿输液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输液患者中,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减少患儿不良反应,护理效果显著,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儿输液;护理满意度

引言:在临床中,静脉输液属于常见治疗手段,通过借助大气压,经液体静压原理,可在患者静脉中输入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以及药物,完成治疗,在各年龄段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1]。但是由于患儿年龄相对较小,对治疗存在恐惧心理,配合度较差,加之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在输液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护患纠纷风险,对患儿治疗十分不利。因此,临床应以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理护理干预方式,保障患儿输液安全,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本文于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小儿输液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样本,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观察组(n=35)性别:男/女=19/16例,年龄(2.15±1.02)岁,疾病类型:扁桃体8例,肺炎18例,淋巴炎9例。对照组(n=35)性别:男/女=20/15例,年龄(2.17±1.10)岁,疾病类型:扁桃体9例,肺炎19例,淋巴炎7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确认接收输液治疗;(2)家属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3)本文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重大疾病;(2)药物严重依赖患儿;(3)家属拒绝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在输液前,加强患儿家属健康宣教,告知其输液相关知识,提醒家属各项注意事项以及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争取家属配合。输液后指导家属正确保护患儿输液血管。
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1)输液前护理:针对哺乳期患儿,应告知家属在输液前,避免喂奶。与患儿初次见面,应面带微笑,保持语气说话温柔,富有亲和力,与患儿保持亲近感,减少患儿恐惧感。可借助玩具、播放电视,转移患儿注意力,提高其配合度。加强与家属沟通,落实健康宣教,既要告知家属输液重要性,还要详细向家属讲解输液治疗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打消家属疑虑,提高家属治疗配合度。(2)穿刺护理:在穿刺前,了解患儿喜欢观看的少儿节目,可借助播放患儿喜欢动画片或者讲故事的形式,使患儿转移注意力,应指导家属正确配合护理人员固定患儿,确保穿刺准确性。确定穿刺位置后,应熟练、准确、快速完成穿刺,尽可能减少患儿疼痛感。在穿刺后,应做好针头固定,以免针头松动、脱落。在穿刺前,测量患儿体温,如果患儿存在发热症状,应使用无菌棉棒,轻柔擦拭穿刺部位。(3)输液中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如果患儿情绪较为激烈,应重点加强巡视,观察患儿输液反应,并及时做好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及时安慰、鼓励患者,消除其紧张感,提高家属治疗配合。(4)输液后护理:在输液结束后,应快速完成拔针,以免增加患儿痛苦,及时安抚、夸奖患儿,并通过询问患儿“是不是一点也不痛”,增加患儿输液记忆,使患儿下次输液更加配合。
1.3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应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越高。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急促、皮疹、腹痛、头晕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静脉输液治疗十分常见。但是由于患儿血管较细,加之性格好动,对疼痛较为敏感,在穿刺过程中,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导致患儿依从性较差,难以顺利完成穿刺,甚至加剧了护患纠纷,导致家属对医院满意度较低。针对这一情况,要求临床应合理选择护理干预手段,提高患儿依从性,提高家属满意度[2]。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在输液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有学者取医院40例输液患儿展开研究,将患儿分为两组,分别提供常规护理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护理依从性。结果显示,在应用床护理路径干预,患儿依从性更高。还有学者研究后发现,借助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患儿等待时间以及护患纠纷事件得到显著下降。另外有学者取院内50例输液患儿,在为患儿提供常规输液护理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对比两组患儿心理状态以及不良反应,经观察,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患儿心理状态、不良反应均优于使用常规输液护理患儿。在本文研究中,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患儿不良反应显著下降,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与上文研究具有一致性。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基于患者疾病以及护理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方案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理包括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系统化、全面化特点。在本文中,利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从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出发,在输液前、中、后,加强护理管控,落实穿刺护理,可有效提升患儿护理依从性,促进患儿顺利输液。在临床护理路径中,更加注重对家属展开健康宣教,提高家属配合度,争取得到家属的了解。通过播放动画片、向患儿发放玩具、讲故事等方式,能够转移患儿注意力,便于护理人员准确穿刺。在穿刺前,应积极了解患儿个体需求,对患儿、家属予以充分尊重,提高自身操作手法,以免受到反复穿刺影响,在增加患儿痛苦的同时,引发护患纠纷,减少患者不良反应,优化家属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针对输液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儿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彦霞.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3):120-122.
[2]王萍,邓春香,罗新英.刍议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17):166-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