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露 李菲
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 230000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4例AMI患者,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4.12±0.16minvs5.56±0.28min)、急诊抢救时间(30.23±4.15minvs37.86±4.22min)、住院天数(5.15±0.62dvs8.87±0.45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6.30%)明显较对照组(77.78%)高,(χ2=4.103,P=0.043<0.05)。观察组各项SF量表四个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914、7.760、9.668、8.066,P均为0.000<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抢救中,运用急诊护理路径可辅助提高抢救效果,能够节约患者在急诊的分诊和抢救时间,进而缩短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并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更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临床优势突出,因此,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护理路径;急性心梗;抢救过程;护理价值
引言
急诊心梗病情危重,短时间内需要尽快将梗死血管疏通促使心肌再灌注恢复,以对损伤心肌进行挽救,促使救治时间缩短和患者预后改善。可快速疏通血管且改善患者预后。为保障急诊心梗患者生命健康,临床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序的护理模式,其通过严格根据时间顺序开展护理,缩短救治时间。本研究分析了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心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4例AMI患者,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58.62±2.1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7h,平均(4.26±1.13)h。观察组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为43~78岁,平均(58.65±2.1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h,平均(4.15±1.12)h。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均衡性和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进行测量记录与评估,还要配合主治医师进行临床治疗与操作。
观察组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1)接收急诊电话后,在1min内即安排好急诊救护车,2min内组建完成急救团队,医务人员分别携带急救药品和设备准备出诊;在前往救助地址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和患者家属时刻保持联系,详细问询患者基本情况,鼓励家属保持冷静,叮嘱其不可随意将患者搬运,并引导家属将患者头部偏往一侧,保持平躺,如果患者携带义齿,则尽快取出,将领口解开,对其头部予以冰敷,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异物,保障呼吸畅通;结合患者实际状态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告知患者家属急救车辆预计抵达时间。(2)在护理现场,医护人员需在1min内迅速评判患者病情,在2min内连接心电监测设备并行心电图检测,并于1min内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疑似病例。
此外,护理人员需在30s内进行呼吸道开放,同时做好给氧工作,将患者头部抬起约20°,予以鼻导管吸氧,通常吸氧量调节为2~8L/min,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吸氧量,吸氧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防止患者产生呼吸衰竭等不良情况。同时,确保5min内搭建静脉留置通道,并依据医嘱给药,严密监测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实施并发症前瞻性护理。(3)在转运过程中,必须于2min内评估转运指征,告知家属有关的转运风险,在5min内完成转运准备,同时在转运期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迅速联系接收医院,提前协调好一系列的科室准备,若病情进展则立即采取应急措施。(4)在交接期护理中,院前急救人员可在3min内为急诊科人员重点介绍患者的病情变化、基础病史以及采取的急救手段。
1.3观察指标
两组急诊分诊时间、抢救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分诊时间、抢救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4.12±0.16minvs5.56±0.28min)、急诊抢救时间(30.23±4.15minvs37.86±4.22min)、住院天数(5.15±0.62dvs8.87±0.45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6.30%)明显较对照组(77.78%)高,(χ2=4.103,P=0.043<0.05)。见表2
2.3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各项SF量表四个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914、7.760、9.668、8.066,P均为0.000<0.05)。见表3
3讨论
急诊心梗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急,有较高的死亡率,而急救护理工作可影响患者预后。通过优化急救护理路径,快速接诊出诊,可指导现场人员操作以稳定患者病情。据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之一,急诊科应不断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视,做好救治工作,将护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致死率较高,所以应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诊疗与救治,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要在救治过程中优化各项环节,利用切实可行的急诊护理提高诊疗效率,为患者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因为,急诊护理的参与,患者才可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控制梗死症状和临床病情。值得注意的是,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理人员应提高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为患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与护理方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和作用,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诊心梗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路径效果确切,其实施可有效缩短诊断和救治时间,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马元元.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5):98+111.
[2]段雅玲.评价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0):313+316.
[3]周忠梅.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0):5-6.
[4]张沙沙,姜汝萍.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饮食科学,2018(18):81.
[5]姚凌,沈瑜,邱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应用效果评价[J].饮食科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