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玲 唐静
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疆和田848000
摘要:目的,针对麻醉复苏护理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具体的安全隐患原因以及相关的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需要进行麻醉的手术患者。应用SPSS20.0软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麻醉复苏室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者首先分析麻醉复苏室护理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3.46%;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0和11.54%。结论在麻醉复苏室护理过程中,通过分析护理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麻醉复苏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对策分析
引言
目前,全身麻醉工作在我国各级医院已经开始普遍推广应用,通过运用该方式能够使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不过此类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以后都需要经过麻醉复苏期。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全身麻醉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在自身机体中残留一些药物,或因自身基础疾病等因素会导致其在麻醉复苏期间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疼痛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为使患者疼痛症状得以缓解。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需要进行麻醉的手术患者。研究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30例和22例,年龄范围为27~64岁,平均(48.92±6.28)岁,包括静脉麻醉16例、硬膜外麻醉14例、气管插管麻醉患者12例以及喉罩麻醉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29例和23例,年龄范围为25~66岁,平均(48.64±6.50)岁,包括静脉麻醉15例、硬膜外麻醉15例、气管插管麻醉患者14例以及喉罩麻醉8例。
1.2方法
1.2.1麻醉复苏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第一,药物因素。患者在手术结束之后受到麻醉药物以及肌松药物的影响,在麻醉复苏期间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以及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容易产生窒息等不良事件。第二,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医院在手术人员较多的情况下,麻醉复苏单元以及安全术后监护设备难以有效满足患者麻醉复苏的需求,特别是在手术高峰期患者周转率增加的情况下,必然会缩短患者的麻醉复苏监护时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术后风险。第三,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责任意识不强,患者在手术后尚未完全清醒,在这种状态下下床或者活动容易发生坠床以及跌倒等不良事件,同时患者在意识尚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身体的躁动容易导致管路脱落,因此护理人员如果责任意识不强,不能随时对患者的复苏情况进行密切看护,非常容易导致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二是专业能力不够,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以及麻醉情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难以明确了解,导致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进而引发不良事件。第四,管理制度因素。良好的管理制度是保障麻醉复苏室各项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如果管理制度不规范,非常容易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班疏忽,进而导致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
1.2.2麻醉复苏室护理针对性措施
第一,待患者手术结束后,仍然存在麻醉效果,并且患者机体各系统仍处于恢复阶段,机体保护性反射被抑制,因此极易出现各种危险。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需实施相应措施,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以及血压等情况,尤其需要重视对患者瞳孔的观察,若发现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向医师汇报,同时协助医师采取相应急救措施。第二,为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需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避免其出现滑脱、堵塞以及弯曲等情况,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及时检查呼吸机性能,确保其无漏气等情况出现,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当患者可自主呼吸时,需解除呼吸机,同时对患者双肺实施听诊,要求在实施上述操作时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感染情况,同时需注意为患者保暖。第三,合理调节手术室温湿度,手术过程中将温度控制在26℃~28℃,在手术结束前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对于需要输注的药液可使用电子加热器进行加热处理,确保冲洗液以及输入液体温度在36℃~40℃。针对暴露的手术切面可使用温盐水纱布进行覆盖;对于患者机体其他部位皮肤可利用毛毯等进行保温,头颈部可使用保暖毛巾进行遮盖,对于患者下肢可利用脚套或加热带等进行保暖,从而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维持其机体体温正常。第四,当患者处于麻醉恢复期时,一般意识状态不清晰,但是感知觉会逐渐恢复,因此在该时期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待患者苏醒后可告知其手术顺利实施,轻声为患者介绍手术实施情况以及麻醉恢复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紧张情绪。当患者意识状态逐渐清醒后,护理人员需协助其实施睁眼和握手等功能训练,若条件允许可在麻醉复苏室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确保患者呈现放松状态,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才可进行拔管。
2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3.46%,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0和11.54%,。如(表1)所示。
表1两组病人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概率以及纠纷事件发生概率对比分析
3讨论
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间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若患者经历次期间后表现出完全复苏的状态,且没有出现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指征,则可将其送回病房,但是很多患者往往会出现疼痛症状,导致其心理状态不佳,甚至会对其血压、心率指标带来不利影响。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应当强化这一时期的护理工作。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工作与常规护理方式不同,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充分为患者进行考虑,通过利用疼痛护理,可以使注意力得到有效转移,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利用药物的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利用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心态放平,降低复苏期间躁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利用切口护理,可进一步避免患者并发症的产生,并使之疼痛症状得到良好缓解。因此在此措施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护理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利珍.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麻醉复苏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9,39(2):283-285.
[2]张若冰.全身麻醉后苏醒期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20,16(67):360-361.
[3]沈琳,奚敏,华颖.麻醉复苏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2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