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杉杉
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疆和田848000
摘要:目的,结合我院小儿肺炎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接收的小儿肺炎患儿中选出5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常规组(27例,行常规护理,2020年6月—11收治)与针对性组(27例,行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2020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咳嗽、呼吸困难、肺啰音消失时间及体温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并统计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针对性组的咳嗽、呼吸困难、肺啰音消失时间及体温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住院时间亦较常规组短;此外,针对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常规组(22.22%)。结论在小儿肺炎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其体温消退及住院时间,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小儿肺炎;效果分析
引言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等,严重者呼吸困难,必须给予吸氧支持。相关研究称,小儿肺炎临床治疗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快康复速度。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共54例,均选自厦门大学附属妇幼儿童医院2020年6月—2020年11月接收的小儿肺炎患儿,以患儿家属意愿为分组依据,将2020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27例患儿纳为常规组,2018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27例患儿则纳为针对性组。常规组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63±1.22)岁;男16例,女11例;病程2~12 d,平均(7.17±0.67)d。针对性组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31±1.24)岁;男15例,女12例;病程2~9 d,平均(5.02±0.47)d。入选标准:患儿家属知悉研究内容,自行选择护理模式参与研究;患儿经血常规、X线片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合并免疫功能障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方案在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下施行。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膳食干预等。针对性组患儿则在常规组基础上施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第一,情志护理。患儿年龄普遍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在治疗及护理期间负面情绪较多,如哭闹、烦躁、恐惧等,护理人员需通过玩具或游戏缓解其负面情绪,如患儿喜欢的玩具、游戏、动画片等;积极与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耐心鼓励患儿排除负面情绪,缓解其紧张心理。第二,吸痰护理。患儿在护理过程中会出现憋气、咳嗽等症状,护理人员可通过拍背协助患儿排痰,临床症状严重时及时报告主治医师进行药物治疗,遵医嘱采取正确的方式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天15 min, 根据患儿的身体情况及症状表现分配雾化频次,年龄偏小的患儿要吃奶或喝水以防出现口腔溃疡,雾化吸入时间过久会损伤口腔黏膜,需严格控制。第三,降温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定期进行测量;若体温高于38.5 ℃时采取药物降温;体温在38.5 ℃以下时,采取物理降温,若出现紧急情况立即通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第四,体位护理。
因患儿自控力较差,在休息时体位不规范易导致呼吸受阻出现咳嗽、憋气等症状,护理人员要指导患儿保持半卧床或卧床,引导其正确摆放头部及肢体。第五,环境护理。定期采取紫外线消毒病房,勤更换患儿的床上用品;保持地面干燥与空气流通,在室内多放一些绿色植物,提高空气质量;同时病房内准备呼吸机等设备,以防出现突发状况。第六,健康教育。考虑到小儿的特殊性,应采用互动式健康教育:(1)入院后,全面了解患儿及家长的情况,重点是患儿的病史、家长的认知水平,方便制定健康教育方案。采用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的形式,向患儿家长介绍小儿肺炎的知识,包括病因、危害、如何方法、护理要点等,解答家长的疑问,纠正错误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于躁动不安的患儿,护士可以使用辅助性工具,拉近和患儿之间的距离,纠正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出院前,再次进行健康教育,重点是居家注意事项。留下家长的联系方式,采用电话随访的形式,了解小儿近况,指导日常生活,提醒回院复查时间。第七,心理护理。小儿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哭闹、恐惧等不配合行为,要求护士进行心理护理。护士和患儿多交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例如表情、动作、眼神等,构建和谐信任的关系。和家长交谈,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护理操作时可以利用玩具、动画片分散注意力,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对于3岁以上的患儿,可以采用深呼吸法、注意力转移法,及时缓解负面心理,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
2结果
结果
2.1 2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后,针对性组的咳嗽、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症状改善情况
2.2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针对性组出现感染1例,常规组则出现感染3例、肺不张2例、肺水肿1例。针对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常规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
3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极高。因小儿发育不完全、抵抗力差、免疫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引起感染,且小儿肺炎并发症较多,严重时会影响其生命安全。患儿年龄较小,无法向护理人员反映病情发展情况,患儿家属对护理知识的了解较少,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效果不佳,所以常规护理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能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而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能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引导患儿缓解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营造优质的护理环境,在饮食、症状控制及体温控制等多方面采取针对性护理,与家属积极进行沟通,使家属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进而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小儿肺炎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促进体温消退,同时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春凤.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20,32(23):158+160.
[2] 周春红,张晓蕊,刘维红.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0,06(05):101-102.
[3] 赵磊.王晶晶.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1,12(1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