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1期   作者:李楠 徐培培
[导读] 目的 通过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
      李楠 徐培培
      连云港市中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 通过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分析具体应用效果。方法 试验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所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计选取34例。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留置导尿管护理,观察组则采用间歇性导尿配合细节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尿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由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16(94.12%)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13(76.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287.16±14.3)和残余尿量(71.3±9.3)等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234.6±35.7)和残余尿量(80.34±9.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尿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广泛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满意度

      导致出现脊髓损伤大多是因为外界暴力因素所导致,近年来伴随着建筑、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提高。该类患者在出现脊髓损伤之后,其损伤平面以下容易出现功能性障碍,会导致患者的感觉、运动、膀胱以及括约肌等功能。以神经源性膀胱为例,当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留置导尿管,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但是具有较多的并发症,而采用间歇性导尿管则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效果[1]。本文将通过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分析具体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所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计选取34例。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其中对照组当中有9名患者为男性,有8名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68岁,其平均年龄为(45.2±6.5)岁。观察组当中有11名患者为男性,有6名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69岁,其平均年龄为(46.3±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实验将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进行,其中对照组患者将采用留置导尿管并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充分的将阴部暴露出,将导尿管器材置于一侧,对阴部以及尿道口进行清洁,在润滑导尿管之后插入尿道,直至尿液流出,固定导尿管,适当的进行调整插入的深度,随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及生活指导。

观察组则采用间歇性导尿,配合细节护理,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在患者处理康复期由于活动受限容易出现负面心理,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护士应当主动的和患者进行沟通,通过健康宣教,纠正患者错误的疾病认知,让患者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在进行导尿之前做好对患者的清洁消毒工作,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制,控制饮食以及饮水量,降低患者钠盐的摄入量,确保患者膀胱平衡[2]。其次,进行导尿护理前需要做好导尿器材,向患者进行介绍间歇性导尿的优势便于患者进行配合,为患者进行介绍间歇性导尿的优势和作用,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患者在将膀胱当中的尿液排空之后,沿着尿道的解剖结构取出导尿管,操作过程当中尽可能地不要改变导尿管的位置。根据患者的残余尿量确定导尿间隔时间,前期控制在4至6小时,后期恢复良好的控制在8至10小时。当参残余尿量不足100ml几个停止导尿。最后,在导尿完成之后,再次对阴部、尿道口进行清洗,准确的记录饮水量、排尿量以及残余尿量和导尿时间等指标。在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定期的进行复查患者的肾脏功能,开展尿液细菌检测,在出现感染问题之后进行及时的对症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指导,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叮嘱患者穿着宽松的衣物,进行适当的运动,在出院之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随访3个月[3]。
1.3 观察指标
      本实验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尿量指标,其中包含最大排尿量以及残余尿量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对比进行t检验;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对比进行X2检验;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16(94.12%)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13(76.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287.16±14.3)和残余尿量(71.3±9.3)等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234.6±35.7)和残余尿量(80.34±9.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试验通过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分析具体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16(94.12%)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13(76.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287.16±14.3)和残余尿量(71.3±9.3)等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234.6±35.7)和残余尿量(80.34±9.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通过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尿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丹,朱虹.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1):112+136.
[2]张慧霞.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J]. 甘肃科技,2019,35(12):125-127.
[3]葛贝贝.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194-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