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8/2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2期   作者:陈晨
[导读]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肺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陈晨
        辽宁省肿瘤医院110042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肺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进行肺癌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后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术后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患者主动执行率、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6.0%(P<0.05),总满意率96.0%高于对照组72.0%(P<0.05)。研究组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肺癌患者术后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能够提高患者在临床中的疾病及预防等方面的知晓率,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了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肺癌;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
引言
        肺癌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这种疾病中,异常的血液凝块会导致光受阻,导致静脉回流。此外,癌细胞也增加了血栓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有急性深静脉血栓,也会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必须重视该情况。肺癌手术患者术后首先会好好休息,养精蓄锐。但是,如果只是躺在床上长时间保持姿势,导致血液循环不好,下肢就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另外,患者在手术中没有进行保暖措施,也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本研究分析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进行肺癌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8.5±6.4)岁,术后住院时间4~25d,平均天数(8.4±3.5)d,术前对患者应用Padua评估表[4]进行风险评估,低危17例,高危8例。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5±6.2)岁,术后住院时间6~16d,平均天数(8.8±3.9)d,术前对患者应用Padua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低危18例,高危7例。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且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且此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护士使用卡普里尼风险量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分析,包括低风险(0 ~ 1)、中风险(2 ~ 3)、高风险(4)、超高风险(> 5)。高危或以上患者应在床边放置相关标志,并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中低危患者每7天评估一次,病情变化时及时干预;(2)健康教育,利用小册子、视频、图片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术前应正确指导患者掌握唇缩腹式呼吸、咳嗽训练、全身呼吸体操和术后肢体功能训练,并指导患者饭后1 ~ 2小时进行,每天3次,每次15 ~ 20分钟;(3)预防DVT,术前禁食6小时,断水2小时,口服葡萄糖250 ~ 500 ml。术前不灌肠,术后6小时患者可饮用少量温水。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并在术后24小时造成双腿下垂和站立。术后第一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屈肘伸肘,刷牙,洗脸,吃饭。术后第二天梳头;术后三天,患侧上肢抬过;术后4天进行肩部锻炼和下肢锻炼,包括腿屈伸、脚趾和腿摆动3 ~ 5min/次,3次/d。(4)药物干预:术前对500例《中国血栓与止血杂志》2021年第27卷第3期低危患者皮下注射LMWHca(0.3mL),术后24小时再次注射,每日1次。术后皮下注射LMWHca(0.4mL),术后12小时再次注射,每日1次,直至患者出院。。
        1.3观察指标
        保存DVT实例和操作后恢复:部分有效凝血时间检测(apt)、纤溶蛋白原(Fbg)(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使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分析和处理研究对象收集的数据,测量数据以(±s)表示;计数数据以%表示,并使用χ2校验数据。p > 0.05为非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结果
        研究组患者主动执行率、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6.0%(P<0.05),总满意率96.0%高于对照组72.0%(P<0.05),见表2。研究组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SDS、SAS评分对比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与血流速度缓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异常凝血功能有关。根据肺癌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防止血液浓度: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实际血液凝固情况。目前,洗液经常用于临床清洗肠道,但可能导致血液浓度过高、体液流失过多,并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对患者进行术前再水合,并根据患者的肺功能和心脏功能合理调整灌注速度和总量,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性护理:手术过程中为病人保暖。此外,患者必须保持舒适的姿势,并在患者的脚踝和膝盖轨道上放置软枕头,以减轻手术台上对血管的压力。(3)有关受影响肢体的建议:手术后抬起受影响肢体30,以确保溶栓导管的渗透性,但避免单独使用枕头提起患者的腿部和人坑,以避免阻碍腿部静脉回流,避免受影响肢体的按摩和剧烈运动(4)运动指导:在溶栓导管取出后,指导和帮助病人早早下床,并根据病人的康复情况制定运动计划,以便尽可能延长下床时间而不影响治疗效果,从而促进改善其循环功能;对于不能立即下床的病人,在拆除溶栓导管后,他们必须知道病人的家属正在给受影响的成员按摩,以防止疾病再次发生。总之,肺癌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和术后应得到良好的保暖和按摩护理,同时应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防止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结束语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年龄和分期是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同时也需要注意过高的风险增加,对年龄大及肿瘤晚期的患者应重点预防和检测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亚娟.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5):40+42.
[2]李增辉,高再生,王浩龙,朱泽卫,刘春庆.老年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3):392-394.
[3]肖雪.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2):219-221.
[4]范皓,孔轻轻,沙永生.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理念在预防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2):2087-2089.
[5]戴洁萍,张松林,汪海慧.综合护理在老年晚期肺癌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7):168-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