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云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上海闵行 20119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以门诊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间我科门诊收入的50例慢性化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25例与参照组25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不适症状发生率优于参照组,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用临床护理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治疗护理后的不适症状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应用效果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指患者骨膜、中耳粘膜或深达骨质出现慢性化脓性炎症,该疾病的常见病因包括咽鼓管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下降、鼻部慢性病变等,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门诊综合治疗,以此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清除,达到改善患者炎症的效果。在门诊诊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状况,辅以恰当的优质临床护理可有效提高门诊治疗效果[1]。我科本次针对临床护理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做如下详细报告。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间我院收入的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门诊就诊时对其进行编号,并规定奇数号为研究组,规定偶数号为参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为25~76岁,平均(55.2±1.3)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分布为24~73岁,平均(54.3±3.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对本次研究无影响(P>0.05)。
1.2 方法
予以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其中包括观察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给予患者舒适的诊疗环境。
予以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治疗前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记录,告知患者门诊诊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对患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指导患者正确擤鼻涕减少中耳炎的复发率。②治疗中护理: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配合治疗[2]。
③治疗后护理: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与患者进行主动交流,可为患者讲解门诊治疗成功的案例,树立患者的信心,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摄入充分的营养支持。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不适症状发生率,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用x2对比计数资料,并以率(%)表示,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治疗后不适症状发生率
经过数据分析,参照组耳鸣3例、眩晕为4例、听力下降1例,常规护理后不适症状发生率为32%(8/25),研究组耳鸣1例、眩晕2例、听力下降0例,临床护理后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2%(3/25),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对比结果为x2=11.655、P=0.001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常见的耳科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内流脓、听力明显下降等,病情严重者会出现颅内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门诊综合治疗,通过清除患者病灶部位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症状。虽然门诊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在门诊治疗期间给予患者优质的临床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3]。
临床护理是给予患者的多方位护理,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护理方案,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采取科学、个人化的护理,通过心理护理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有利于增加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门诊治疗的顺利进行。通过适当的指导,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了意外情况的发生率。通过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以此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4]。
在我科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进行比照,其治疗后不适症状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临床护理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着显著的效果,降低了患者治疗后不适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夏小婕.临床护理路径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家有孕宝,2020,2(14):245.
[2]赵瑾,李惠芬.临床护理路径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3):172.
[3]郑佳.临床护理路径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14):106.
[4]刘萍.临床护理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9,9(8):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