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2期   作者:王樱
[导读] 目的:研究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是否具有效用价值。
        王樱
        临安区第三人民医院,浙江省杭州市 311311
        摘要:目的:研究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是否具有效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0例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并采取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两组方式,对比患者的实际康复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后所得,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观察组所采取的急诊护理干预方式较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急诊干预的方式可有效提升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康复率,且更加全面,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患者康复
        引言:对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因其体内其他器官在受到心脏骤停影响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此就需要及时展开救治与护理,以此来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本次主要针对心肺复苏后的患者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方式展开对比,查看护理方式的差异是否对患者的康复率带来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医院2020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60例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参照与观察组,采取常规与急诊护理干预两组方式,每组成员为30例,参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分别为13、17与16、14人,年龄平均分别在(52.35±1.96)、(55.93±1.89),以上患者均无其他疾病,心肺复苏成功,本实验中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其他各项资料上相对较为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可采取常规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饮食、用药、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观察组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急诊护理干预,让护理方法及范围更加全面,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①气道护理,为了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性,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气管插管的方式,而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还需要采取无菌操作方式,同时还应当利用胶带将其固定,以免后期移动,并定期进行胶带更换;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气管处于湿润的状态;其次若低压气囊放气频率较高的话,可能会导致患者分泌物返流,因此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并且若患者的痰液黏稠或者数量比较多时,应当定期进行吸痰处理,为了使得该环节的工作更加的顺畅,可以提前让患者吸入纯氧,时间可控制在3分钟左右,在该过程中还应当对其精神、意识进行实时监测观察,一旦发现患者的面色呈现发绀的状态时,应当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

②脑部护理,脑部缺氧代谢速度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在此护理人员需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毛巾覆盖头部湿敷的方式,并将病房内的调到合适的温度,根据经验所得17~21度左右最为合适,同时注意室内通风性[1]。③生命体征监测,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各项指标都存在不稳定状态,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还应当对其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各时间段的参数进行记录,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起伏较大的现象时就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④心理护理,刚经过心肺复苏的患者会产生濒死感,伴随着极度恐惧的状态,焦虑等情绪会给患者的治疗情况带来较大的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使得患者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以便于能够快速恢复。
1.3观察指标
        对采取两种护理方式的患者的有效率进行对比,若采取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总有效率高于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时,就说明其效用价值明显。显效:身体各项指征明显得到改善;有效:经过急诊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无效:患者各项指标并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在此次对比临床疗效实验中展开统计学处理时可采取SPSS21.0,并将(x±s)作为计量的资料,计数资料可利用[n,(%)]表示,将t、X2作为检验所用,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有着统计学意义,可利用(P<0.05)表示。
有参考意义是P<0.05
2 结果
        经过试验对比后所得,采取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30例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6、12、2例,总有效率为93.3%,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比例分别为11、9、10例,总有效率为66.7%,X2Z值为,5.167,相比之下,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肺复苏主要是针对心脏突然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方式,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展开有效的抢救,以此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但是由于心脏骤停会引发患者各项器官受到损伤,因此就需要在后期及时展开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在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实时心电监测,并从心理、气道、脑部等进行针对性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才能为后期治疗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通过实验所得,采取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相比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在有效率上明显提高,分别为93.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有明显的病情改善及康复效果[2]。
        综上所述,对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需对其展开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该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更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金会. 对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综合急诊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2):82-83.
[2]汪铭洁.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