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430000
摘要:目的 研究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常规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另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急救干预时间、接受专业治疗时间、溶栓时间和总缺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病情稳定率及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情不稳定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高,致死率高[1]。研究显示,越早救治,救治成功率越高,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争取施救时间,提高AMI抢救成功率[2]。我院在院前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加以优化,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并与之前院前常规急救护理进行比较,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常规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其中女性30例,男性46例,年龄44-77岁,平均(60.89±7.12)岁,发病时间 3-5 min,平均(4.11±0.78)min;另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纳入观察组,其中女性34例,男性46例,年龄43-79岁,平均(61.08±6.99)岁,发病时间 4-6 min,平均(4.35±0.83)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院前常规急救护理,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马上通知当天出诊医生及护士,做好出诊准备,到达急救现场后可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实施基础急救护理,完善心电图检查,送回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观察组对常规急救护理进行了优化,设立急救小组,定期进行小组急救培训,提高急救人员专业素养及能力,具体如下:①优化现场前期准备工作 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要求出诊医护人员3分钟内发车,且途中电话联系现场,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并指导其自救技巧,院内急救人员准备抢救物品,时刻准备接应。②现场施救程序化 到达现场后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吸氧、完善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等,并将心电图远程传送回医院,由心血管专科医生会诊后指导药物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患者病症。③回车途中护理 回车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并将数据传回医院,联系急诊室做好接车和抢救准备,联系院内多个相关科室协助,启动急诊绿色通道。④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室后立即施救,同时做好溶栓及介入前的准备的工作,优先抢救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住院期间的手续。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干预时间、接受专业治疗时间、溶栓时间和总缺血时间。
②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评价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1小时内患者症状缓解,血压稳定,无并发症出现为病情稳定,反之为病情不稳定;统计患者入院后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支架内急性闭塞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3]。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或其家属评分,满分100分,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79-6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为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4]。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救治情况比较 观察组急救干预时间(10.22±3.74)、接受专业治疗时间(48.33±9.87)、溶栓时间(14.98±7.12)和总缺血时间(4.07±0.2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救干预时间(15.76±4.08)、接受专业治疗时间(64.38±11.69)、溶栓时间(21.94±7.91)和总缺血时间(4.99±0.1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共80例,病情稳定65例,占81.25%,病情不稳定15例,占18.75%,心血管事件发生3例,占3.75%;对照组共76例,病情稳定46例,占60.53%,病情不稳定30例,占39.47%,心血管事件发生12例,占15.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55例,基本满意25例,无不满意者,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41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5例,总满意度为80.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MI病情发展快,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为尽量缩短救治时间[5]。研究指出,AMI发病后冠状动脉再通时间越短,患者死亡率越低,远期治疗效果更好[6]。上述研究显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观察组其急救干预时间、接受专业治疗时间、溶栓时间和总缺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病情稳定率及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情不稳定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综上所述,优化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静,李慧,褚丹.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介入时间的影响 [J]. 内蒙古医学杂志 , 2019, 51(07): 896-897.
[2] 陈艳丽,柏艳.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及预后效果观察 [J]. 全科护理,2019, 17(12): 1458-1459.
[3] 张学萍,倪桂珍.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乡村医药,2020, 27(04): 49-50.
[4]陈艳丽,柏艳.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及预后效果观察 [J]. 全科护理 , 2019, 17(12): 1458-1459.
[5] 蔺海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 3(12): 33-34.
[6] 赵庆豪,许海燕,杨跃进,等.40 年来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变化分析 [J]. 中国循环杂志,2018,33(4): 8-12.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18.04.002.
周婷 出生1988年09月17日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湖北武汉 学历:本科 职称:护师 现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